鳳凰城‧氣如虹作品

僑社的聯想

《直言不諱》

 

 

 

 

       壬午馬年春節已經過去了,春意盎然的正月亦飛逝了,然而,鳳凰城不少華人團體組織,在酒樓餐館舉辦春宴聯歡,仍然喜氣洋洋持續進行著。

 

    這應該是僑社的好現象,顯示出海外華人團體精神。不過,實際上,是不是這樣和氣生財,社團組織對同胞們有什麼益處,各人有著不同的觀感和反應,只是通常大家礙於情面,不願實話實說,擔心口舌招尤,變為循例的敷衍,或虛假的稱讚。

 

近來,讀者在本地報紙上閱讀到兩篇有關僑社的文章,不屬捧場性而具建設性與略加批評,這也是一種好現象。

 

其先是在《亞省時報》閱讀到佳叔漫話〈春宴之苦〉。真是不可思議,春宴本來是聯歡的呀,滿堂衣香繽影,舉杯動箸,嘻嘻哈哈,熱鬧哄哄,幾乎「恨死隔籬」。未獲邀請的人,眼睜睜看人赴宴,多麼難堪,內心滋味絕不好受。如今赴宴者歸來竟然嘆「苦」,誰相信?要是傳到非洲索馬里的饑民耳裏,簡直「笑甩大牙」。其後是《華僑時報》發表〈老博士隨筆〉,居然對春宴之苦「頗有同感」。仔細思量,又覺得不無道理,當請柬呈遞而不好意思推辭;當整裝赴會變成一種勉強應酬,當應邀出席又不得不自掏荷包,當冗贅儀式有點像精神虐待,當節目過程實在沉悶難耐,那的確相當苦惱。老博士除了認同春宴之苦,進一步期望擔任社團首長的人要做個真僑領,推廣中文,並約略指出中文文法出錯的地方。

 

閱讀這兩篇文章,使我聯想到僑社與中文的問題。

 

            集會結社,原是海外僑胞傳統性的凝聚組織,團結合作,群策群力,服務大眾,直接間接可以解決許多僑社問題,在主流社會產生強大的影響力。

 

            社團的活動是值得重視,僑領的任勞任怨也是令人佩服,可是,如果有人利

用社團名義出風頭,渾水摸魚,假公濟私,爭名奪利,把社團活動流於宴會的形式,實在可惜。           

 

            我來自越南,解放前的南方,那裡有許多華人社團,包括同鄉會、校董會、宗親會、工會等等,全部是互助方式,有錢出錢,有力出力,以服務為目的。較龐大的組織有廣肇、潮州、福建、客家和海南人士的五大中華理事會,稱為五邦公所,每邦設立辦事處,各自集資建築本邦的廟宇、學校、醫院和義祠,發揚民族文化,保留傳統風俗,負擔起「承先啟後,繼往開來」的大任,同時照顧同胞的生老病死。所以,僑團給我深刻印象,也積極支持和參與。

 

            我在九七年舉家移民美國,到鳳凰城定居後,喜見這裏的僑團也不少,但真正為僑服務在哪一方面,則不甚瞭解。當時我詢問過一些親友,卻對華人僑團完全陌生,顯然服務範圍有限。半年後,我在《華僑時報》有感而發地宣泄新移民的苦惱,方大姐在〈大姐信箱〉有所回應外,其他毫無動靜。

 

一位越華老僑對我說﹕「來這裏很多年,不知道華人僑團對新移民有什麼幫助,反而越南共同體比較積極,你是個好例子,全憑懂幾句越南話,才輕易

找到工作。」

 

            我雖生長在越南,總以做個炎黃子孫為榮,從不放棄推動中華文化。無論在何處,我喜歡鼓勵下一代莫忘母語,在學好居留地的語文外,就要學習中文;我在《亞美報》開闢〈寫給華人學生〉專欄,目的就是希望海外學子們能學好中文。我常常規勸朋友,對外國人談話才用外語,自己人一定同聲同氣,方能突顯民族本色;我也提議親友們,有能力、有時間,不妨出來為僑社服務,沒有能力的話,也該參加僑社的活動。

 

  提起參加僑社活動,我又想起兩年前美國國慶,曾鼓勵女兒參加華裔小姐選美的事。那時我見鳳凰城僑聯總會舉辦華人小姐選美,參加的人數稀少,響應冷淡,我認為身為華人應該熱烈支持僑社間的活動,我勸小女志在參加,不計成敗;我又覺得,兒女們在美國學校讀書,很少接觸華人,有機會參加華人圈子的活動,正好多多使用民族語言。不過,實際的表現令我非常失望,選舉小組成員開會,明明全部是黃皮膚黑頭髮,發言都用英語,印發給參賽的通告,都是英文;華裔選美會當晚的過程,中文幾乎敬陪末座。試問這樣的環境,還說什麼推動中文?僑領們一面呼籲讓華人子弟學習中文,另一面卻完全抹殺學以致用的場所,我們僑社的作風值得再三思量。

 

     附言:本文已於二零零二年初在鳳凰城亞省時報發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