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孔子餘音‧第一篇
 

季氏攻顓臾新解

   

  我已經介紹完畢越南學者阮獻黎所著的《孔子》,該書對孔子和儒學的精闢分析,客觀而細微,那是全靠《論語》的記載。

  《論語》一書是孔子門人記下他的言行舉止,證明孔子在當代是個偉大人物,無論弟子、人民甚至國君,都很尊敬他。他的言論一直影響著歷代中華民族,還傳播到鄰近的越、韓、日等國家,近代歐、美學者研究孔學哲理的也日漸增多。儒學宗師,萬世師表,一代聖人,古代政治家,哲學家,思想家,教育家,總總高尚稱號,均有其事實的表現,絕非偶然,不是徒具虛名。

「一部《論語》治天下」,的確有其因素。

  我在《論孔子》最後一期「介紹完畢的結論」,曾經這樣說:

  他有很多很多至理名言,在二千五百多年後的今天,仍然合適,歷久彌新。

  譬如,美國總統布殊宣佈攻打伊拉克,許多國際人士反對,不少美國議員加以告誡,大部分人民示威不支持,聯合國秘書長也再三勸告勿輕言戰爭……這情形,就好像《論語》〈季氏〉篇第一章所記載,孔子指責冉有和子路贊同季氏攻打附庸國?臾一樣。重讀那番說話,再看今日形勢,十分相似。試把今日世界視為周朝的春秋時代,布殊攻打伊拉克,等於季氏攻打顓臾,那麼,感覺孔子這些說話不是兩千年前的,而是指責美國主戰的不當。

  《論語》〈季氏〉篇第一章是怎樣記載的?可翻閱《論孔子》第十九期「為官從政的訓語」中的末尾,有較詳細的述說。在此,我再把《論語》〈季氏〉篇第一章的原文分段錄出,並略加說明,觀今鑒古,就很容易瞭解。

  且讀最先的一段:季氏將伐顓臾,冉有、季路見於孔子曰:「季氏將有事於顓臾!」

這段說,季康子準備攻打魯國附庸顓臾,冉求和子路告訴孔子。有點像布殊準備攻打伊拉克,事先照會聯合國秘書長。

  再閱第二段:孔子曰:「求!無乃爾是過矣?夫顓臾,昔者先王以為東蒙主,且在邦域之中矣,是社稷之臣也!何以伐為?」

  第二段是孔子的答話,等於聯合國秘書長的意見,認為開戰不妥,應該透過談判解決,伊拉克以前曾經是美國在中東的盟邦,也是聯合國的會員,為什麼要攻打呢?

  看看第三段:冉有曰:「夫子欲之,吾二臣者,皆不欲也。」

  這又好像布殊在辯白,是人民希望得到保護,執政者也不願發生這種憾事。

  第四段是:孔子曰:「求!周任有言曰:『陳力就列,不能者止。』危而不持,顛而不扶,則將焉用彼相矣?且爾言過矣!虎、兕出於柙,龜、玉毀於櫝中,是誰之過與?」

  這好像提醒布殊:古人說過執政者如無能力,就要退位。國家臨危而不懂保衛,國家傾倒而不能扶持,人家用你幹嗎?何況你不夠理直氣壯,試問,極端人士到處搗亂〔猛虎、蠻牛逃脫出籠外〕,恐怖份子摧毀城市〔龜貝、寶玉毀壞於匣中〕,是誰的過失?

  跟著的一段:冉有曰:「今夫顓臾,固而近於費,今不取,後世必為子孫憂。」

  這也像布殊一再強調:現今的伊拉克,正製造殺傷力極強的武器於中東,今不取締,必定後患無窮!

  最後是孔子一連串的教訓:孔子曰:「求!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為之辭。丘也聞,有國有家者,不患貧而患不均,不患寡而患不安;蓋均無貧,和無寡,安無傾。夫如是,故遠人不服,則脩文德以來之!既來之,則安之!今由與求也,相夫子,遠人不服而不能來也,邦分崩離析而不能守也。而謀動干戈於邦內,吾恐季孫之憂,不在顓臾,而在蕭牆之內也。」

  這就更像指責主戰的不當:布殊!有識之仕最討厭是掩飾貪欲而找藉口辯護!我聽說國家的領導者,不怕國民貧窮,最怕貧富不均;不怕國民稀寡,最怕民眾不安。因為財富均等則不會淪於過度貧窮,社會和睦就不愁人口稀少,生活安定則政權不會傾倒。能做到這樣,外國人仍不肯信服,則檢討政制並說服他們站在同一陣線;他們既然成為盟友,就必須設法協助其國家發展。如今布殊和倫斯斐兩人,治理美國,伊人不服而不考慮攻心策略以招來,盟國分崩離析而不設法和解以加強聯繫,一意孤行在中東發動戰爭,恐怕美國的無窮後患,不是來自伊拉克,而在白宮盟邦之內!

  古代季氏攻打顓臾,現代美國攻打伊拉克,作一假設的對照解釋,似乎孔子真的責備著布殊了。戰爭不能解決問題,主戰是不當的,《孫子兵法》有云:「攻心為上,攻城次之。」

  總之,《論語》的言論是相當實際,儒家思想優點頗多,值得參考。

 

本文已於二零零四年初在鳳凰城【亞省時報】發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