略談律詩的創作

                                 

 

    這一回,我想談一談詩,主要是談談律詩,因為近來報紙上登載很多這一規格的詩體。

  實在我想談詩已經不是現在,早在上次「作家協會」在香格里拉集會的時候。

  記得當日陳普先生曾向我提議,找幾個同道中人搞搞詩詞園地,好讓傳統的中華文化在這裡繼續發展,年輕學子可以多些學習。

  意見很好,但現實的生活有許多困難。原因很簡單,年輕學子的功課負擔繁重,正規的英語各項科目已相當吃力,中文屬於週末補習,以語體為主,了解課文已很難得,能夠學習白話詩、現代詩,已不容易;要鑽研傳統的詩詞,應該是困難的事。

  從報章上經常閱讀到的詩作,正顯示出年紀較大的人,或者是部份休閒人士,反而有更多機會練習作詩,也比較喜歡詩。

  這種情形,早在越南的時候我就發覺了,最顯著是越共統治西貢的頭十年,當時的政府實行了錯誤政策,限制所有的華文,舉凡華人的學校、報紙、文化團體等,全面禁止活動。教師們、記者們及一些文化人士,變成了無業遊民,終日無所是事,茶餘飯後,開始學習吟詩作對,紓解悶氣。

  問題就在這裡。這些教師或文化界人士,有學問,有知識,對詩詞原理卻一知半解,作品很差;而獨一無二的黨報──西貢解放日報華文版,編委以革命黨人資歷出任,也對傳統的詩詞認識有限,刊登出來的作品,是不敢恭維;但外行的人還以為是佳作呢!我自問對詩詞有所認識,且擔心這種不正當的風氣誤導了後起新秀,以訛傳訛,把不合格的作品視為正派,實在糟糕。我終於忍不住,一連串的寫了好幾篇有關作詩和對聯的文章,糾正那錯誤的觀念。

  如今在鳳凰城,有點相似的狀況。我欣賞過許多首七言律詩,簡稱為七律,合規格的甚少,這不是好現象。要知道,詩的發展,由《詩經》開始,直到唐代的近體詩才光芒萬丈;唐詩所以令人喜愛,因為講求音韻格律,揚抑頓挫,聲韻鏗鏘,毫不苟且。既然效法創作這類詩體,必須先明瞭其規格,才能創作得一首好詩。不是籠籠統統的,每句七字,排列八句就算數。

  據說,在中國的太白樓,有這樣的對聯:「遊客到此須飲酒,先生在上莫題詩」。雖然過分強調詩人李白的高超,但也提醒大眾不應胡亂吟哦。

  傳說李白在「黃鶴樓」讀了崔顥的題詩,讚嘆不已,那是首七言律詩,押尤韻,該詩如下:

    昔人已乘黃鶴去,此地空餘黃鶴樓。

    黃鶴一去不復返,白雲千載空悠悠。

    晴川歷歷漢陽樹,芳草萋萋鸚鵡洲。

    日暮鄉關何處是,煙波江上使人愁!

  李白是著名的詩人,但崔顥的好詩就是好詩,不得不承認,所以他要努力創作出可以媲美的好詩來。終於在「登金陵鳳凰臺」,也作了一首精采七言律詩,奉和了崔顥的尤韻,顯露自己的才華。全詩是這樣:

    鳳凰臺上鳳凰遊,鳳去臺空江自流。

    吳宮花草埋幽徑,晉代衣冠成古丘。

    三山半落青天外,二水中分白鷺洲。

    總為浮雲能蔽日,長安不見使人愁!

  看!律詩就是這樣的優美。創作律詩,有一定的平仄規格,分正格和偏格兩種,俗稱平起仄受,及仄起平受;一首詩共八句,第一句最末的字,可以押韻或不押韻,第二四六八各句最末的字,就一定押韻,稱為韻腳。詩韻是採用唐宋時期的四聲分韻,有固定規格,如一東,二冬,三江,四支等等,又叫平水韻。平仄的分別,是平上去入,除了平聲,上去入三聲屬於仄聲,不是現在的國語普通話陰陽上去。詩的第三和第四句,第五和第六句,必須要求對仗,等於兩副對聯。如果不符合這些規格,就不算好詩。

                    

                                      稿於鳳凰城二零零四年四月廿三日

        二○○四年五月,發表於美國鳳凰城亞省時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