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白原理再創作

 

                                                      

  一時興起,隨意傾談了兩篇有關律詩的創作與規格。

  有位朋友問我,既然現在的國語注音跟原來的平仄聲韻有出入,那麼,創作律詩是不是一定要根據原來的分韻?答案是肯定的。詩詞在歷代文學中佔有重要的地位,中港台都出版了不少這類的參考書籍,讓愛好詩詞的人士繼續承傳和發揚。

  律詩,其名稱已指明是有規律的詩,講究格律的,不依照這個標準創作,怎麼可以叫律詩?有些報章,刊登了不少這類的作品,形式似律詩,實質卻完全不合規格。

  這問題,大致有兩種原因:其一,是責任編輯對舊詩詞的認識有限,看見八行的詩,滿心佩服了,不知道其實不合規律;其二,是作者是老前輩,或是社會上有地位有銜頭的名人,報社明知程度差,不好意思棄用。

  我向來不同意這樣做法,學術是專門性的,不是人人都曉得。雖然是老前輩,雖然是長官,雖然是教授,可不是百藝精通,對某些專門知識,不懂就是不懂,或只懂得皮毛,決不能權充內行。這對於體面和名銜,毫無關係,也不屬於學問高低的問題,並不失禮。二千多年前,孔子就說過:「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在今日科技不斷更新的世紀,這話更加適合。

  要創作,有許多途徑;自己留下閱讀,或與朋友切磋,則無須考慮優劣,如果公開發表,起碼該衡量輕重。讀者繁多,尤其是年輕學子,常以老前輩與僑社名流為借鑒,一旦以錯為對,以訛傳訛,影響就非同小可。

  要創作舊詩詞,或單單愛創作律詩,應該先在這方面下點功夫。如果不懂得原理,對傳統文學又了解不深,可以寫現代的語體詩,白話語句,長短不限,無拘無束,自由發揮,一樣有佳作。早期的徐志摩,今時的余光中,就是好的例子。

  作詩和作曲的場合相似,就以香港為例,近代很多粵語流行歌曲,非常悅耳,不少作詞作曲的人才,愛怎樣創作,高音低調,悉隨尊便。粵劇的舞台大戲歌曲可就難了,什麼南音、二王、滾花、反線中板等,必定依照曲譜的「公尺合士上」聲調來創作,沒有深入研究,不能胡來,否則,撞板兼離譜,無法成功。大家可以看到,粵語時代曲的作者多多,粵劇的歌曲編撰者,屈指可數。

  這證明,不懂就承認不懂,不要勉強,武林界常言:「行家一出手,便知有沒有,」任何一種學術技藝都逃不出這個道理,內行人,一接觸便知對方多少斤兩了。

  一九七五年以前的越南南方,各華文報章在這方面倒有很好的版面安排,一般的文藝作品有固定的文藝版,小說有小說版,其他雜文與專欄創作則歸納在副刊,其中特闢一較小的欄目,有的稱「詩壇」,有的叫「詩爐」,或「湄水雅吟」,或「騷人墨客」,給愛好舊詩詞的人士吟詠唱和,每天大約刊登兩三首,但作品必須中規中矩,符合格律。所以,我在那種環境裡,小學生時期就糢糢糊糊地對詩詞有了概念,後來再加參考,便明白過來。

好,我希望在鳳凰城,能閱讀到更多夠水準的詩詞!

 

        稿於二零零四年五月八日鳳凰城

    二○○四年五月,發表於美國鳳凰城亞省時報【副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