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是中華民族的一份子,原本生活於東方,因種種不同環境的問題,為了逃亡,或為了謀生,或為了家庭團聚,或為了子弟求學,各自移民來美國定居,成為美國的居民,甚至入籍歸化為美國公民。

  東西方的文化大有差別,待人接物的觀點各不相同,新移民初來甫到,文化上的衝擊甚大,心靈上的適應頗難,是免不了的事。

  我們應該面對現實,起碼要明白美國人和中國人是兩個不同的民族,兩種不同的文化;既然選擇來這個地方居住,儘量減低悲觀與難過;即使對某些事情不滿意,即使對某種行為不喜歡,只能容忍接受,學習慢慢適應。

  這不是說,美國的文化就完善,而是要明瞭,要理解,不可糢糢糊糊;避免讓一些不正確的言論所誤導。

  我說過:曾經在書報上,看到一些文章,讚揚美國生活,把美國人捧到天上去;似乎這個世界,美國人的個性、行為和品德,都合乎標準,應該追隨和效法。為了加強論點的分析,又把中國人作比較,將中國人的短處、缺點挖出來,說到一無是處。

  我指出這種專挑優點和專揀缺點的論調,屬於誤導,使人誤解。現代有些律師,古代有些媒人,為了達到勝利的目的,最喜歡使用這類誤導言論。他們沒有說謊,只是主觀加上偏見,把有利於自己的好和壞強調出來,引起聽眾或讀者的誤解。

  如果我們對東西文化糢糢糊糊,不清不楚,很容易聽信,也就是被人誤導。最好嘗試了解日常的新生活,分析社會的新形勢,從而決定自己的立場,採取應付的辦法。

  其實東西文化,狹窄的說是中美文化,各有所長,不能混為一談;只不過,我們都是在美國生活,有部分必須認同,有部分可不必跟進。以不變應萬變,繼而觀察各種優缺點,採長補短,逐漸轉變,將優良的文化融會在一起。

  記得我初來美國,擔保人──我的哥哥,最先就粗略地告訴我一家人,在美國的日常禮節。中國人久別重逢,或介紹新朋友,最喜歡請教姓名、年齡、家庭狀況,表示關心、愛護;但美國人除了名字之外,年齡和家庭狀況都屬於私隱,不宜過問。遇到工友,我們喜歡詢問工作如何,薪水多少,而老美對收入也是不願回答的。

  中國自古是「國以民為主,民以食為天」,人民每天見面,第一句互相詢問多是:「你好嗎?食飯未?」美國人也許覺得奇怪,人家有沒有吃飯,與你何干?人家沒飯吃,是不是你請客?

  美國人見面,通常是:「嗨!你好嗎?」如果再說的話,「天氣真好啊!」中國人一樣覺得奇怪,甚麼都不談,談天氣幹嗎?又不是跟你逛街!

  這就是文化不同。不同的文化很容易產生誤會。舉個特別的場合,中國的知識份子,態度不敢驕傲,常常表現自謙,擔心人家指責自我吹噓;美國的有識學者,處處誇誇其談,要顯示才華,怕人家嫌不夠自信。

  前些時期,曾讀過一篇報導,台灣有位教師移民來美國,獲學校聘任教職,開學當天,和家長們會晤,校長介紹他出來,他謙虛的發言,大意是本人是新移民,很榮幸得在學校任教,才疏學淺,經驗不足,以後希望大家多多指教!

  糟糕了,美國要講自信,有時真要自我吹噓;這位教師這樣發言,家長們就指責校長,為什麼聘請一位沒有經驗的教師?

總之,談論中美的文化,應該客觀,避開偏見,減去主觀,以免誤導。誤導就引起誤解,對中美人民都沒有好處。

 

二零零四年八月七日於鳳凰城

二○○四年八月,發表於美國鳳凰城亞省時報【副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