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采月刊

http://www.azcnews.org/Editions/2013-11-01/edition/pdf/B2.pdf

 

  《風采月刊》,這個名稱很優美,很文雅,我曾經聽人說過,在報章看見報導過,就從沒有目睹過。

 

  最近,我有機會捧讀,親手翻閱這本月刊,那是獲得鳳凰城僑界元老余文勁所餽贈,我在參與歡迎台北駐洛杉磯經文處處長蒞臨的晚宴上,意外收到的禮物,非常高興。

 

  余老贈送給我《風采月刊》一共五本,是去年和今年的五期,分春夏秋冬四季出版,最新的一期是2013.9月,復刊第109期,秋季號。由此看來,已經不是月刊,應該稱為季刊才對。

 

  《風采月刊》為十六開本刊物,紙質潔白,彩色印刷,精緻美觀,花費不貲。揭開首頁是目錄,第二頁介紹該社社務委員會和編輯委員會;下面印出社址,設在中國廣東省台山市,另有開平辦事處地址。最後有一段說明:「本刊創刊於1925年1月,係余族民辦刊物,經費自籌,歡迎投稿,歡迎索閱,歡迎捐贈辦刊經費。」很明顯的,這本刊物以余氏宗親為骨幹主力,台山、開平同鄉為輔助協調,以中國祖籍地區出發,招攬全球宗親,應該人才濟濟,財力雄厚,一年只出版四本季刊,能力綽綽有餘。

 

  余氏創辦的刊物,為什麼命名《風采月刊》呢?當然是直接與余氏宗親會採用的「余風采堂」有關,至於余姓人士何以創作出「風采堂」這麼優美的名稱?所有余氏宗親都會知曉,同余姓朋友交往的人也會知曉,推本溯源,與余氏先輩的余靖有關。

 

  余靖是宋朝名人,大家如果觀看過《造王者》,就會熟識這個名字。去年二零一二,美國翡翠台有播放香港電視劇集《造王者》,該劇內容以余靖和董昭為主角,兩人各扶持不同王者而相鬥。不過,香港電視編劇是以娛樂性為主,劇情並不完全依照歷史事實,拍攝背景是北宋時期;根據正確歷史記載,余靖卻是生長於南宋,是慶曆四諫之一,即是宋仁宗親自委任的諫官,其餘三位是歐陽修、王素和蔡襄。其中蔡襄與余靖是同僚兼好友,能詩善寫,曾作詩稱讚余靖,有「總有謀猷裨帝佑,更教風采動朝端」佳句,道出余靖別具一格的神韻風範。宋仁宗亦認同其獨特風格,曾御筆題詞嘉獎他:「風采第一,經略無雙」!

 

  風采一詞,意思是風度神采,原是形容個人美好的舉止態度。再而引申為讚賞文章優秀韻味,景物美麗格調以及事物良好表現。總之風采是個正面的、優秀的、美好的詞彙。

 

  南宋的余靖,既獲得同僚稱讚,更獲得皇帝嘉許,風采遠揚,留傳後世,余氏後人就以「風采堂」作為家族堂號,不但可紀念遠祖的偉大功勞,同時可勉勵後輩保持美好形象,希望風采依舊不變,甚至發揚光大。

 

  回頭再談這本《風采月刊》,它的英文名稱是FUNG TOY MONTHLY,我覺得奇怪,怎麼會有這個譯音,後來才想起,那是根據台山的口音,而不是廣州語音,更不是國語、普通話。

 

  翻閱幾本月刊內容,只見每期內容相當豐富,單是報導各地宗親的團結活動,已花去不少篇幅,還有一些感想隨筆,描述旅遊見聞,或介紹余氏名人和僑界俊彥,以及下一代學子後起之秀。此外,文學領域亦不弱,創作詩詞、粵語歌曲,開平、台山的民歌等等都有,總之是多采多姿,應有盡有。

 

  至於創作的筆友作者群,陣容鼎盛,惟以余氏佔多數,外姓甚少,比例為九成以上,幾乎全部包辦各頁的圖文,以余氏宗親分佈全球人才而論,這現象是必然的,事屬正常,無須大驚小怪。

 

  我閱讀這幾本季刊文章,發覺對於鳳凰城的余氏宗親來說,備受重視,佔有相當份量,獲得讚賞,值得榮耀。在今年春季號,已有轉載亞省時報的兩則報導:「斐匿余風采堂郊遊活動熱鬧空前」,「斐匿余豔芬成為亞利桑那首位華裔參議員」,又有一篇特寫:「美國僑社人物余文勁」。在秋季號,還閱讀到一篇大作:〈三才僑領余文勁〉,為余振揚描述,讚揚余老「好口才,好文才,愛人才」。現在我就節錄該文一段尾語,作為本文的結束:

 

  「文勁叔用寬廣的胸懷、坦誠的心呵護人才,使很多作者成了他的文友知己,變為族刊僑刊隊伍的中堅力量。正是有文勁元老等諸多德高望重的僑領、宗長,對人才的關懷與愛護,推動了作者的積極性,增強了服務族刊的義務與責任感,使《風采月刊》如魚得水,根基牢固。有了這股凝聚力,風采之花定會開得更加鮮艷,靚麗迷人。」 

 

          二○一三年十一月一日星期五發表於鳳凰城亞省時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