詞句本義

 

http://www.azcnews.org/Editions/2013-11-08/edition/pdf/B2.pdf

 

 

  這期十一月一日亞省時報,在B2文藝版,有一篇沈軍先生大作,〈也談「楷模」〉, 談起有關漢字詞句的本義來源,認為許多人都不清楚。

 

  漢字歷史悠久,詞彙豐富,形形色色,欲知其詳,並不容易,許多詞句出於古籍典故,根據正確史實;有些是作比喻的寓言,更有一些只是某種物質的名稱或狀態,意義本來很狹窄,平日提及機會不多,但引申為廣闊的解釋之後,人們已作為日常生活慣用語句。

 

    以「楷模」為例,本義只是兩種樹木,正如〈也談〉文中說明,楷樹生於曲阜孔林,枝幹正直,模樹長於周公墳上,四季色澤分明,「古人認為,色正身直,此高風亮節,可為法度。」,從而引申為可效法的典範和榜樣,意義就截然不同。這樣子,人們不再留意其出處,一般情況也不必尋找根源。只有學術界人士,或專科研習文學的人,或好奇深入瞭解詞句者,才會認真去探討其真正本義。

 

  很多年前,我在亞美報的【文化天地】專欄有提到〈從本義引申〉的話題,曾經舉例談過這方面的詞彙。

 

  事實上,我們日常有不少慣用詞語,如:聰明、目的、領袖、影響、矛盾等等,大家都是採用其引申的廣泛解釋,很少人去追究詳細根源,真的不知道為什麼會有這樣的詞句。

 

  少年時我讀小學,曾請教過一位長輩:「為什麼家長們對於讀書成績好,功課佳的學生,總是稱讚為聰明呢!」得到的答案很糢糊:「聰明就是頭腦聰明嘛,話頭醒尾啦,不愚蠢!」至於為什麼會叫做「聰明」,就答不出所以然,後來我查閱字典,才知本義是「耳聰目明」,指聽覺靈敏與視覺清晰,引申為:領悟能力強,智慧高超,明白事理。

 

  然而,有不少詞彙,即使查字典,也只作廣闊層面的解釋,不再提到根本意義,也許編撰者覺得沒有必要如此冗贅,耗費篇幅。就像「楷模」一詞,普通詞典釋義大概如此:值得學習的人或事物,或是可以效法的典範、榜樣。至於其兩棵樹的本義就不再贅言了。

 

  其他如「目的」、「領袖」、「影響」、「矛盾」,……也一樣,在此讓我略為談談:

 

  「目的」一詞最普遍,幾乎無人不懂,這是做人做事定下的主旨,要達到的境界,最終的成果。翻閱詞典的解釋,一是行動和努力最終要達到的地點或境界;二是奮鬥的終極目標。很少說明根源,而本義是:「目」力注視著靶子中心之標「的」。古代沒有槍炮,射箭是遠距離的厲害武器,練習射箭必須使用箭靶,「的」是箭靶中心點,射者眼睛一定要瞄準,這就是「目的」。另有一說這詞句源自日本語,我沒有詳細考證,明顯的是與「目標」詞句相同。

 

  至於「領袖」,廣義的解釋為:獲群眾擁護與信任,並具有最高權威的指揮者。詞典的解釋,通常指可帶動群眾生活的能幹傑出人物,以及國家、政黨、社團組織的最高领導人。其實本義很簡單:「領」是衣衫護頸部分,「袖」是衣衫裹手部分,人們提挈衣衫,必先提領挈袖,即是先拿起衣領和衫袖,所以「領袖」引伸為首腦人物。

 

  「影響」,廣義方面,是指由一方面引起而令其他方面發生變化的外力作用。詞典的解釋是有呼應之意,以間接方式來改變人或事的思想行為或性質。譬如,校園槍殺事件影響學生學習情緒,車禍頻繁影響駕駛人的駕駛心理。而為什麼叫影響?本義很淺白:有形必有影,有聲必有響。即是物體在日光或燈光下就有影子,而聲音發出了便有迴響。

 

  「矛盾」,凡是言語行動互相抵觸的,出爾反爾的,都屬矛盾。這點很多人明白,至於為什麼叫矛盾呢,有些人就不大清楚了。原來矛盾是中國古代的兩種兵器,矛是長柄而其頭裝置利刃,像纓槍;盾是藤牌,用來抵禦刀箭。從前有個賣武器的人,一面宣傳他的長矛銳利,銳不可當,一面又鼓吹他的盾牌堅固,牢不可破;於是,人家叫他拿自己的長矛刺自己的盾牌,看看效果如何?這個賣武器的人,才發覺互相抵觸,不能自圓其說。這是一則寓言故事,也是「自相矛盾」成語的來源。

 

  還有其他許多許多這類詞彙,如:斟酌,倒酒是斟,飲酒是酌,低斟淺酌,引伸為仔細考慮,謹慎思量。

 

  又如推敲,要推門好或者敲門較好,原是賈島作詩時斟字酌句,現引伸為研究文章句法及再三探討某些問題。

  

  又如琢磨,大家都明白與推敲、斟酌相似,比喻為思考或研討,其本義實際是製造玉器的工序,我們平日看到美麗的玉器首飾,是要經過一番雕琢與磨鍊的。

 

   再如犧牲,古時祭祀神祇儀式用的牲畜供品,豬牛羊等,謂之犧牲品,後來引伸為捨棄個人利益,寧願受屈辱,甚至不惜貢獻出自己的生命,一律稱為犧牲。

 

   漢字詞彙就這麼奧妙,有本義和引申兩方面。不過,我們能夠瞭解本義固然最好,如果條件不許可,無法查核根源,也無傷大雅,只要不混淆錯用引申的意義就好了。

 

二○一三年十一月八日星期五發表於鳳凰城亞省時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