駿馬奔馳

  正當談到換新日曆,提及陰陽合曆的曆法,二○一四年一月卅一日已快速到來了,即是農曆春節降臨,歲次甲午,午屬馬,駿馬奔馳,全球奉行農曆的人士,普天同慶,歡欣鼓舞,祝賀駿馬奔馳,大吉大利,馬到成功,好運齊來!

  現代印刷的日曆,為減少陰陽合曆的混淆,避免兩個新年碰撞,把農曆年改稱「春節」。春節即是過年,只是名稱的更改,傳統文化活動如常,一切不變。迎接春節,仍然是送舊迎新的大日子,民間依舊叫做過年,向來是中華民族神聖莊重的年節,不容忽視。

  傳統的農曆過年,歷代不僅在神州大地普遍舉行,還影響到周邊的國家,包括越、韓、日。我出生在越南,那裡迎春氣氛比中國更保守,大家如果沒有親臨越南參與,不妨歲暮去加州橙縣的小西貢一遊,可體會到越南民眾歡度的景象,保持很傳統的過年韻味。

  農曆年能夠稱為春節,正因為春回大地,萬象更新。家家戶戶張貼「新春大吉」、「迎春接福」、「恭賀春釐」的揮春,呈現新春氣息。「一年之計在於春」這句老話,常在春節期間講述,歷久不衰。至於「爆竹一聲除舊,桃符萬戶更新」,這聯句更熟諳了,原是《故事瓊林》〈時歲〉篇裡的駢文,描述過年實況,演變成為新春對聯,一直流傳很廣。

  時代進步,現代為了環保與安全,嚴禁燒爆竹,只有個別特殊場合,向地方政府申請人情,才准許燃燒;公共場所,都以煙花替代,滿天燦爛,輝煌奪目,人民集體觀賞,那是迎春新景象。近年有人製造裝飾的爆竹,用電子錄製的音響,幾可亂真。

  有關新年燒爆竹的事故,來自越南的耆老,應該不會忘記一九六八年的戊申春節,南北雙方簽訂新春停戰協議,南方人民歡天喜地迎猴年,大放鞭炮,燃燒當時著名的滿地紅炮仗,豈料越共竟利用迫迫卜卜的炮仗聲,掩護槍聲,發動震驚世界的戊申戰役,巷戰首度進入西貢堤岸範圍,讓歡聲雷動的年節,化為炮火連天的戰場,從此越南人聞鞭炮聲而心有餘悸,直到一九七五年易幟為止。

  關於桃符,古代原是掛在大門上兩塊桃木板,畫着神荼、鬱壘二神以驅邪,後來被張貼春聯替代了。經過歷代演變,春聯不再着重桃符驅邪作用,主要凸顯年節氣氛,創作祝福吉祥語句,在民間盛行,文人雅士發揮才幹,形成不少豐富精彩,意義美妙的春聯。

  據史料記載,春聯起源於五代的蜀主孟昶,創作「新年納餘慶,佳節號長春」的對句,代替了桃符,從此流傳下來,逐漸簡化和遍及民間;到明朝開始,興起紙貼春聯,經濟便宜,互相效法,可各自創作聯句,以毛筆書寫在紅紙上,張貼門前,極為普遍。近代還有採用金粉書寫,紅紙金字,美觀耀眼;最新的發展是由機器印刷對聯,增加花款滾邊,整齊精緻。

  農曆紀年,依據天干地支匹配,每年就有一個輪值年份,譬如今春是甲午,去歲是癸巳;而地支又有十二生肖動物屬相,每年就多以動物呼喚,去年是蛇年,今年是馬年。因此,人們創作揮春吉祥語和春聯,通常圍繞着所屬動物造句,鼠牛虎,兔龍蛇,馬羊猴,雞犬豕,其中龍馬虎,比較好發揮,其他動物,就沒有那麼容易有好的措詞。

如今是迎接甲午馬年春節了,不少詩人墨客,文人雅士,早已大量創作夾帶馬年的詞語,在報紙上、在網絡中,有些天馬行空般,一馬當先,策馬向前有些馬不停蹄般,人歡馬躍,駿馬飛騰。各個團體都為馬年送福,前些時候,我參加鳳凰城佛光協會聯誼餐會,收到星雲上人書寫「駿程萬里」揮春;上週去橙縣台北文教中心,又接到菩提禪修的「金馬獻瑞」揮春,一切一切,都是迎接馬年春節,但願駿馬奔馳,為世人帶來幸福祥和!

 

                二○一四年一月卅一日星期五發表於鳳凰城亞省時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