醒獅迎春

   履端甲午新歲,在星期五,美國沒有公共假期,主流社區未融入農曆過年,人人還要上班,與平日無異。我踏出家門觀望,左鄰右舍靜悄悄的,街區沒有年節氣氛。我的次子媳婦和女兒等照常工作,一點不像新春吉日;只有我的長子和幼兒夫婦,先後飛去越南向親友拜年,那裡全國休假迎春,西貢城市裝潢亮麗,文娛活動多彩,龍獅舞動,鑼鼓喧天,氣氛熱鬧,普天同慶!

  在鳳凰城欠缺迎春情景,太座強調,不管外面環境,家中要依照傳統習俗過年,除夕前已張貼揮春,擺放糖果蜜餞年糕等食品,佈置一新;大年初一,遵從曆法指示,喜神正南,貴神正東,財神正南,炷香膜拜,迎春接福,祈望馬年好運,身壯力健,出入平安。

  迎春儀式完畢,整裝待發,辰巳吉時出行,駕車前往華人耆英會,出席每年一度的新春聯歡,我還要參加耆英獅隊表演。抵達現場,鑼鼓聲響已在門前飄盪,李鴻信領隊連忙通知我,臨時接獲僑領鄧朝駒的邀請,下午要去噴泉山燈籠展覽會場,參與開幕式,表演醒獅迎春賀歲,問我可否同去?我稍為考慮,點頭答應,盡可能的範圍內,我願意與眾同樂,所謂「獨樂樂,不如眾樂樂」。

  今年耆英會春節聯歡,有二百多人參與,除了本會會員,還迎來一批老美長者賓客,實行民間文化交流,互相慶祝,人頭湧湧,熱鬧哄哄!推廣了農曆過年特色,饒有意義。

  以醒獅迎春賀歲揭開節慶序幕,敲鑼打鼓,先聲奪人,醒獅舞動,振奮人心,賓客歡呼。舞獅,是過農曆年的一種文娛活動,向來獲得民眾喜愛,歷史悠久,隨着華人移民海外,也傳揚到美國來,只是圍繞在華越族裔社區,未曾普及主流社會。華人耆英獅隊,在華人長者服務中心活動,保持春節的傳統習俗,逐漸讓主流群眾加深瞭解。

  今年耆英會迎春助興節目豐富,國粵語組歌曲大合唱、民族舞與現代舞蹈相繼演出,今年還別開生面,增加一對皇帝皇后的打扮,君臨社區,與耆老同樂,相當吸引。

  耆英會所有迎春節目,都是耆老擔綱,值得嘉許。十分消耗體力的獅隊,隊員都在花甲以上,耄耋之年,顯得老當益壯。近年由李鴻信領隊,熱心改善,辦得很好。如購置質量較佳的銅鈸,縫製黃色武裝衣衫,束縛紅色腰帶,隊員穿著起來,威風凜凜。這三年,我看見人手不足,也加入獅隊行列,希望同心協力,保持耆英獅隊良好聲譽,同慶佳節。憑藉我對南獅的認識與經驗,主要負責舞動獅頭,總算似模似樣,獲得好評。

  有人問我,為什麼懂得舞獅?這又要提起越南堤岸的社會了。上世紀五六十年代,那時華人社區過年,簡直和中國一樣,可能比中國更傳統;因為大陸正受極端的共產主義統治,摧毀舊文化,過年活動不及越南堤岸那麼自由。當年不少武術師傅,逃避無產階級專政,從廣東走去堤岸謀生,設立武館授徒,衣缽相傳,各自成立名堂獅團。每年除夕,獅團循例要去堤岸天后廟(俗稱阿婆廟)拜婆,年初一出獅,通常租用一輛敞篷大貨車,滿載獅團用具與龍虎武師,插上旌旗,「得冬撐、得冬撐」,浩浩蕩蕩四處巡察,看看哪家商店「掛青」,就停在該店門前,擺開架勢,先來個舞獅拜地主,然後表演武術,稱為「打功夫」,演出時間長短,視金額多寡而定;最後獅子採青,商店喜歡高掛標旗,舞獅必須爬上五六公尺高的竹竿採食,難度極高,也最精彩。

  舞獅要「採青」,商店就要「掛青」,先購買一枝標旗,標旗是小竹竿穿掛長方布幅,用彩紙剪四個大字張貼上去,如「威風凜凜」、「我武維揚」、「耀武揚威」或「武藝超群」等等,然後,右上書寫一行小字某某醒獅團惠存,下款是商號敬贈。竹竿頂端垂下一條長繩,綁紮着一串紙幣,末端是一棵生菜,生菜諧音生財,生菜青色,故稱採青。

  那時期,新春外出拜年,「逗利市」與「睇舞獅」,幾乎是孩童的最愛。我小時候欣賞各獅團舞獅,不計其數,加上香港關德興主演的黃飛鴻電影,有許多精彩舞獅鏡頭,深印腦海。七十年代初,越戰期間,我已從軍,有一年調回軍營總部學習跆拳道,適逢佛祖誕,軍隊組織醒獅賀誕,我們幾個華裔軍人,義務擔綱起舞,前往附近小村莊裡,真正與民眾同樂。

  醒獅迎春賀歲,在越南成為普遍的活動,近來更有飛躍的進步。醒獅,一般指稱南獅,和北獅不同,嚴格來說北獅才像獅子,南獅有獨角,傳說是「年獸」轉變而來,越南人則叫「舞麟」,北獅才叫「舞獅子」。至於廣州話的「醒獅」,原本是「瑞獅」,但「瑞」與「睡」諧音,認為不妥,有所忌諱,改稱「醒獅」。

  醒獅的特點,注重馬步的強勁躍動,以及高舉獅子頭的威猛姿勢,配合鑼鼓聲響,活躍揮舞,鼓手敲打技巧很重要,舞獅者聞鼓起舞,和現代跳舞一般,快速緩慢,全憑鼓聲指揮得宜,配合巧妙。  

醒獅迎春賀歲,是農曆春節不可缺少的節慶活動,舞者興奮,觀眾開心! 

     

                 二○一四年二月七日星期五發表於鳳凰城亞省時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