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行重於學問

 

 

        我常說,中國的傳統文化猶如寶貴遺產,還有很多值得保留的地方。

 

作為一個海外華人,尤其是年輕一代,為了生活,必須學好所在國的語言,但千萬不要忘本,抽空學習中文,在家庭內經常使用母語,盡可能認識多些有關自己民族的文化。事實上,中國文化雖有缺點,或一些已不合潮流,然而優秀之處甚多,不可妄自菲薄。

 

正如我經常提及中國儒家學說,是最實用、最有價值的做人處世理論。儒學最大的特點,是與其他宗教有不同之處,在於沒有迷信色彩,純屬人性教育,要求每個人自我磨練,遵守仁義道德,行為正當,奉公守法,做個正人君子。「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責人之心責己,恕己之心恕人。」這些都是放諸四海皆準,千古不移的格言。

 

儒學強調教化,不是單單灌輸知識,更注重教育做人的道理。孔子和孟子等都是有遠見的大聖人,發覺人的品行比學問更重要,如果一個人的學問高深而品行敗壞,那麼就會為害社會,毫無益處。儒者特別強調教育品德的重要性,「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學,不知理。」同時指出學習不一定是固定跟從某一位老師,隨時隨地都可以效法他人的長處。「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   

 

儒學對中國人的影響深遠,二千多年來一直在民間薪火相傳,形成了中國的禮義之邦,鄰近的國家如日、韓、越等,也受感染,獲益不淺。過去,較為傳統的海外中文學校都保留「禮義廉恥」的校訓。我小時候在越南番禺學校就讀,也以「禮義廉恥」為校訓,還有簡單的解釋,讓所有華人小學生亦能明白個中含義。

 

禮﹕規規矩矩的態度。

義﹕正正當當的行為。

廉﹕清清白白的辨別。

恥﹕切切實實的改過。

 

在越南,以往教育部規定越文學校必須掛著「先學禮,後學文」的標語。一九七五年解放南方後,共產主義的唯物觀念與破舊立新行動十分凌厲,通通把華校的「禮義廉恥」和越校的「先學禮,後學文」標語拆除。此後,學生們不知道什麼叫「尊師重道」,越來越目無尊長,品行敗壞,社會風氣日漸頹靡。十多年後,越南教育部才驚覺情況嚴重,即使實施社會主義,也不能忽視品行重於學問的教育,重新指示學校恢復懸掛「先學禮,後學文」的標語。

 

今日世界,若能繼續推行儒家學說,世人必定明白品行重於學問,當大家都重視品行道德,社會就減低乖違常理的事件發生。

 

 

二○○五年四月下旬重修,發表於鳳凰城亞美報【文化天地】專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