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文字起源

 

我們學習語文,中文也好,英文也好,必然碰到困難,事先須有心理準備,才不會感到氣餒。中文,畢竟是我們的母語,更應堅持學習,最終可踏上成功路段。 

 

正如我曾提議,學習中文,不妨由淺入深,從「」字開始,然後「一二三」,循序漸進,就會消除畏怯心理。我也略談字謎,舉出「一」字的謎語,奧妙有趣,大家慢慢深入接觸,對於這一個個的方塊字,定能產生好奇心,增強研究探討的欲望。

 

有人疑惑不解:英文和其他外文,是一個個字母串聯起來拼音,惟獨中文與眾不同,由一個個單字合併而成,難寫難讀。為什麼?

 

這要提到文字起源問題,若詳細解釋,得花費千言萬語。在此我僅可簡單的述說一下:世界各地的文字起源相差不多,都是為了創造代表語言的符號,只是所在環境不同與歷代演變過程迥異,產生了不同的文字。

 

眾所周知,人類最初是沒有文字的,傳遞訊息不易,定要互相面對講話,你說我聽,我說你聽,口說耳聽,用心緊記,一時忘掉,無跡象找尋;上古時代,人的生活就是如此困難和麻煩!

 

後來有些聰明人,想出解決辦法,創造了結繩記事的方式,使用麻莖纖維或藤蔓之類可以打結作記號;但太簡單了,稍為複雜的事無法可施。於是又有人發明利用尖銳的東西,將記號刻劃在竹片上、樹幹上或石塊上,甚至甲骨上及鐘鼎上。這些記號是文字的胚胎,進一步是刻劃出物件的形狀,像圖畫,譬如日頭,刻劃圓圈中心加一點;月亮刻劃一彎眉月;山似高山,水如流水,口畫小嘴,心畫心形……古代東西方都曾經過這類文字的階段。

 

在中國,相傳距今四千多年前,軒轅黃帝時代,有位倉頡的史官,很有才幹,文字是他造出來的,所以說是「倉頡造字」。有的傳說他最初觀察龜殼的條紋,有不同花式,代表不同意義,又觀察天地山水形狀,鳥獸魚蟲痕跡,描繪出種種符號,稱為「文」。也有傳說前人早已發明刻劃圖像符號,倉頡只作有系統的安排、整理和改善,成為首先造字的人。最初的是象形文字,但單靠形象不夠應用,那些沒有形態的語句,他就創造出指示性的字,如在上面的「上」,先畫一橫作平地,再畫一直箭指向天;「下」,也畫一橫線,再畫一直箭垂落……這樣,大家可看出每個字的含義。

 

中國文字是這樣創造出來,經過歷代的更改與增添,成為現今使用的方塊字。中文源遠流長,歷史悠久,字字具藝術,能望文生義,是世界上獨一無二的優美字體。

 

                    

二○○五年八月下旬重修,發表於鳳凰城亞美報【文化天地】專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