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和字的原意

 

 

述說中國文字的起源,提到倉頡造字,再解釋中文的六書,會約略明白這一個個方塊字的構造原則,像拼湊的圖案,十分有趣。

 

現在,應該回過頭來,瞭解一下文字的原意。

 

我們知道,所有中文或外文,無論是字母拼音成雞腸的,還是字根湊合似方塊的,一律被稱為文字。而文字最簡單的解釋,就是記錄語言的符號

 

但是,為什麼記錄語言的符號叫文字呢?文字、文字,中國人經常喜歡提及「咬文嚼字」,古人有著作《說文解字》,究竟文和字是什麼?有何分別?

 

首先,探討「」,這是個象形文字,原指線條交錯的圖形,即是條紋。倉頡造字,最初的象形和指事符號,是以條紋繪畫出來,都屬於單體的,統稱為「文」。

 

再來研究「」,其本義是生孩子。那麼,由兩個「」以上組成的另一個符號,好像夫婦二人產生出另外一個孩子,所以複體的叫做「」。先有「文」,後有「字」。據說,先秦時期分別清楚,秦代以後合併為文字

 

正因如此,可知最古老的中國文字,完全屬於單體的文。例如:日月山川金木水火,屬於甲乙丙丁子午卯酉,屬於人口手足七八九十,也屬於。由單體的文組合成複體的就是字,譬如:日月組合為木甲組合為,那是山月月組合為水木木組合為,也是

 

有些「」,被假借使用了,轉成另一註解,再創造一個新字來替代,至於那個本義的宇,有人提議稱為「初文」。舉幾個例子:

 

,畫出線條圖紋,本義是,後來移轉來代表文字,就創造一個糸旁的形聲紋字,所以,文是紋的「初文」。

 

,畫出兩隻手,本義是臂,後來因為八的數目如用八劃則多而不美,就假借這八,另創造一個肉部的形聲臂字,所以八是臂的「初文」。

 

,兩人背對背並坐,本義為,但北方的北不能繪畫,無象形,難指示,又借用了北,再創造肉部的形聲背字,所以,北是背的「初文」。

 

到這裡,大家應該明白中國文字的原理了。以後聽到「咬文嚼字」,或談論《說文解字》,不會再感陌生,因為已領略其中奧妙了。

 

最後,我再加說明一點,就是「字」的意義一直沿用至今,沒有改變。「文」則不同,範圍擴展很多,由最初代表單體的語言符號,逐漸也代表所有的字,當人們將想法和意見書寫出來,成為「文章」;而書寫句法與口語有別的,叫做「文言」,知書識墨的人,就是「文人」,因此,「文」也成為「武」的對稱,文韜武略。

 

 

            二○○五年九月中旬,發表於鳳凰城亞美報【文化天地】專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