講解文字部首                                                                                               

 

  上一回,我解釋中國的「文字」原意,由最初的「文」和「字」而組合成為「文字」。內容提到臂字和背字的「肉部」,以及紋字的「系旁」等等,相信有很多年輕學子,不大明白為什麼要叫肉部?系旁?其實這是中國文字的「部首」。這也難怪,平日專注學習英文,熟悉那二十六個字母拼音,哪裡留意方塊字這麼多花樣的。

 

現在,讓我講解一下部首的問題。

 

  正如大家已知道,中國的文字是一個個獨立方塊,或單體的象形、指事,或兩三個組合成複體的形聲、會意,將這些字的幾個組合部分,選出主要部分,稱為部首。

 

  創造部首的作用,為了文字可分門別類,學者容易找尋翻閱。以前中文還沒有發明注音符號,更沒有採用現行的西式拼音字母,所有解釋文字的專書著作與詞典,必須想法子作有系統的畫分指引方式,於是,聰明人就創造了三大方式:一、算筆劃,二、設部首,三、創切音。

 

  最先創造部首是東漢許慎的《說文解字》,那算是最早的字典,以後的《康熙字典》、《辭海》、《辭源》都仿傚這方式。

 

  當人們要檢查某一個字的時候,以筆劃的多少為次序,由少至多,筆劃最少的(如一字)在前,最多的(如麤字)押後。遇到相同筆劃時,須要部首來分辨了,同一部首的字,大致表示同一類型的東西,如部、部、部、部、部等等。至於讀音,採取兩個字切磨快速讀出,第一字 代表口形,第二字吐出韻調,叫切音,也叫反切,如,用「瓜挨」切;切音與今日的拚音十分相似。

 

中文字彙繁多,部首自然不少,舉凡一點「」一橫「」一豎「」一撇「丿」一勾「」,都是部首。只是這顃字不多,皆屬象形和指事的單體;部首最多是形聲和會意的複體,五行的有金木水火土,身體的有口手心耳骨肉,動物的有犬馬牛鳥魚虫,天文的有日月風雨气,地理的有山石玉邑阜,物質的有系网瓦缶皿……總之很多很多,不必全數列出,等有需要翻查字典時,從實際的接觸中逐步學習。

 

  通常來說,單體的字,難分辨部首,複體的字,比較容易。例如:亞卒幸事也,一時很難分析部首所在,要體驗過親自檢查字典才明白,原來字在部,字在部,不用土而用在中間的來個部。複體是由各部分組合,部首很容易找出來,就以字為例,部,部,部,部,部,部,部,部。又如字,部,部,部,部,部,部,部,部,部。

 

  同一道理,我提過的臂背或肺腑,都與身體有關,是部;要注意的是肉部和月部很相似,朝朗或朦朧,才是部,以前書寫是有明顯分別,如今一般印版則混淆不清。不過,電腦標楷體仍分清楚,肉部裡面是兩點(),月部裡面是兩劃()。

 

  值得一提的,部首的位置已日漸被忽視,只有查閱舊式字典和辭海的時候,人們才有此需求。中文字典不斷革新,從王雲五發明的四角號碼,到今日大陸採取ABC次序,大大減退部首的重要性。

 

   二○○五年十月上旬重修,發表於鳳凰城亞美報【文化天地】專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