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台所賜



  我從這次兒子創作填字遊戲的益智玩意,憶起當年在越南,首次閱讀到香港《今日世界》雜誌,進而聯想到香港與台灣的各種雜誌刊物,還有與文化關連的電影、戲劇等,對越南南方華人有莫大的影響力,那是民族所需的精神食糧,也是傳承漢學的一股無窮實力,更是傳統風俗習慣的間接薰陶。所有越華人士在不知不覺中,均受此恩賜,我只是其中的一個。如果越南和中華民國沒有良好邦交,就沒有經濟文化交流的好環境,當然不能夠灌輸大量知識,無法造就大批人才。今日散居世界各地,越華人士的報人、作家、藝術工作者,處處可見,都是有賴當年港台推廣文化所賜。
  當年,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共產主義興起,國際形成兩大陣營對壘的冷戰局面,互相抗拒,誓不兩立,而中國大陸也成為共產國家,初期的錯誤政策,的確令百姓害怕,引起逃亡潮。有識之士大都逃出去香港和台灣,有少部份也去越南,使到越南華人保持中華兒女形象,漢學根基相當穩固,後來與港台保持聯繫,經濟文化不斷交流,受其影響至鉅,實在是一種難得的優勢。
  由第二次世界大戰後,到廿世紀七十年代中,在越南生活的華人,因為戰亂,出國機會困難,除了升學或比賽,或考察業務,很少人去過香港台灣,但透過書報、電影,藝術交流,經濟通商,幾乎無人不識寶島與東方之珠。
  當時的華校教科書,都是中華民國教育部供應,台灣正中書局印行,音樂課以台灣愛國歌曲為主,「台灣小調」、「寶島姑娘」唱得朗朗上口,學生畢業證書,也是駐西貢大使館簽發,雙十國慶更是重要節日,平日的書報源源不絕,誰不懂得台灣呢!  
  在越南出版的中文報紙,其社長、總編輯或主筆,不是來自香港就是來自台灣

,經常與那邊媒體保持聯絡,消息快捷。港台每月有許多印刷品推銷到越南,對華人社區影響龐大,如我曾提到的一系列雜誌刊物:《星島》、《良友》、《亞洲》

、《知識》、《新聞天地》、《當代文藝》、《皇冠》、《中外》、《讀者文摘》

……越華讀者都非常熟識。還有其他各種書報,暢銷的作品,包括描述歷史、武俠

、言情、偵探、科幻,甚至低俗的黃色小說,充斥市場。
  除了印刷品外,電影、戲劇、雜技、以及歌舞,都屬於文化範圍,港台兩地的藝人,輪流到越南表演,可見當年的越華人士,雖然受戰亂之苦,却有幸運的一面

,受港台所賜,能欣賞到許多綜合性的藝術,其他國家的華人,未必欣賞得到這麼多。
  電影不用說了,十多家電影院放映港台國粵語影片,已是大眾化娛樂,港台熱門走紅明星,男女老幼,耳熟能詳。
  至於戲劇,充滿民間藝術的廣東大戲,我從小到大,先後看過不少,欣賞過的粵劇名伶,計有:靚少佳、譚蘭卿、梁無相、胡笳、潘有聲、馬師曾、紅線女、新馬師曾、任劍輝、白雪仙、梁醒波、白玉堂、鳳凰女、張月兒、何非凡、秦小梨、關海山。
  不過,台灣來的歌星,欣賞較少,只有:娃娃歌后鄧麗君,急智歌王張帝,恰恰舞王郭申生,亞洲影后林黛,包娜娜在內的中華歌舞團,黃小冬歌唱團,紀露霞加盟的李棠華雜技團。
  我移民到鳳凰城後,就有不少讀者朋友問我,一個土生土長的華人,怎麼有那麼深的漢學基礎,就是有賴當年的美好環境。在一九七五年越南易幟後,徹底改變了,我的下一代已失去這種優勢,初期以為由中國大陸接管,神州的文化更正統,華人更有福氣,哪曉得,新政權把所有華校收歸國有,華人子弟只得讀越文,華文報紙全面禁止發行,只留下地下宣傳的解放日報公開發行。當年受港台文化所賜的優勢,湮沒在歷史的潮流中。


             
一五年八月十四日星期五發表於鳳凰城亞省時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