愧 收 賀 禮

 

  

中華民族傳承禮義之邦,自古以來受詩禮傳家所薰陶,風俗習慣離不開禮節,家有喜事,邀請親朋好友參與,賓客必定奉上賀禮,表示敬意。即使現今進入廿一世紀,許多同胞移居歐美國家,僑民家庭辦喜事,仍然保留起碼的禮儀,就是邀請的一方設宴款待,被邀請的一方就會送出賀禮,禮尚往來,互相歡喜。

 

昔日社會的賀禮,皆以實物為主,水果、牲口、日用品等等,貴重或普通,視送禮人的經濟能力而定,禮無輕重,豐儉由人,主要代表一份心意。我記得數十年前,香港有套粵語諧趣電影,由鄧寄塵主演的「呆佬拜壽」,內容描述窮困的呆佬向岳父拜壽,沒錢買禮物,攜帶家裡飼養的白鵝作禮物,半途弄走了鵝,發狂追捕僅抓住一撮鵝毛,惟有硬著頭皮以鵝毛為賀禮,還說「千里送鵝毛,物輕情意重」,非常搞笑。

 

隨著時代的進展,日漸減少以物品作賀禮,因為主家收到禮物,太多不合用,留存阻地方,拋棄又可惜,有人等待親友辦喜事再轉送出去。曾經聽說有某君收到一份禮物,拆開觀看,竟然是十年前他送出的禮物,兜兜轉轉返回原主,真正啼笑皆非。

 

減少以物品作賀禮,送禮人不必為購買東西而傷腦筋,只要把金錢直接放入利市封內

,送給主家就可以了,廣東人稱為「乾禮」。紅包多多,主家便「袋袋平安」,如何應用

,隨心所欲。

 

華人辦喜事,傳統的禮儀上,嘉賓還有一種習慣是「人不到禮到」,受邀請者沒法撥冗出席,表示禮儀,寄來一份賀禮;「禮多人不怪」,值得讚揚,但有時候作為主家的,覺得有點不好意思,似乎愧收賀禮。

 

上星期六,外孫黃永健彌月之慶,雖然是我的親家——金隆珠寶行黃太統籌辦理,但身為外祖父的我,除了邀請親戚赴宴,亦邀請來往較密切的朋友,我一時猶豫不決,擔心打攪朋友,人家不來似乎無禮,人不到禮到則令人破費金錢,不邀請吧?害怕誤會自己瞧不起朋友,進退兩難。我特地在與朋友閒聊中,凡聽說晚上很少駕車外出,或不願去太遠地方聚會,那我完全不邀請。我請客很謹慎,還是發生「人不到禮到」的場合,真感到不好意思,覺得愧收賀禮。

 

值得提及的是來自圖桑的王瑞瑾僑務委員,她成立亞利桑那州急難救助協會,擔任會長,在慈濟會所成立大會那天,攀談起來,知道我外孫彌月宴會之日,她仍在鳳凰城,際此難得機會,我立即邀請她蒞臨,藉增光寵,她即時答允,我非常高興告知黃太,安排貴賓席位;然而,在宴會前兩天上午,這位僑界活躍人物,竟親臨金隆珠寶行,對黃太解釋因私務忙碌,不克參與宴會,先遞上一個大紅包,「人不到禮到」,剛巧我也在那兒,由我接收賀禮,連聲道謝,再三表示不好意思.

 

  還有是經營地產的僑領女豪傑張華芳,十一月初在 Shamrock三立食品公司開幕典禮上,她笑容可掬的恭喜我添孫之喜,我即時邀請她參加彌月薑酌,她後來微信通知我另有聚會,分身乏術。宴會當晚,張萬波伉儷光臨,張夫人送上賀禮,附帶一封利市,說是其千金「人不到禮到」,我連忙說句「謝謝、謝謝,不好意思,不好意思!」真的,人不到而送禮,我著實有點愧收賀禮之感哩!

 

        二○一九年十二月六日星期五發表於鳳凰城亞省時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