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哥窟行程之二
               

棟棟高腳屋
            

 

    我參與探索吳哥窟Angkor Wat旅行團,由五月十四日星期四開始,從越南胡志明市出發到目的地,相距數百公里之遙,導遊早已說明,第一天,遊客幾乎是坐在車上度過,除了早餐、午餐及中途停留輕鬆輕鬆身體之外,只有下午抵達暹粒奧多棉吉,參觀古石橋,才正式欣賞景點。
  不過,我覺得坐在旅行車上也不會納悶,因為我約同姻親等七人小組,可以攀談,即使其他陌生團友,在同遊共樂的旅程中,也會互相閒聊,問候近況。導遊也沒有怠忽職守,把旅行團稱為「我們家庭」,好像家人一樣,不停地講述此次旅程的有關資料,包括柬國歷史,吳哥窟今昔情況,沿途地理,風土人情。遊客一面聆聽,一面從車窗向外眺望,欣賞經過各地不同的景色,亦有情趣。
  在柬埔寨境內,引起遊客注意的,不是市區的新型建築,而是古老廟宇和一棟棟的高腳房屋,尤其那些散佈在鄉村郊野的高腳屋,其他國家罕見,總會讓人留下深刻印象。
  曾經有人認為,去柬埔寨旅遊,吳哥窟的古蹟雖然有其存在價值,但只能提供探索觀賞,無實際作用。參觀皇宮金殿,也是皇帝與文武百官的高貴場所,與平民生活有距離。惟一印象最深刻的,最少隔膜的,最接近老百姓生活的,就是在沿途所見的各式各樣高腳屋。
  英雄所見略同,我也有同感,這次坐在旅行車上,從離開沐牌關口進入柬境開始,我一直注視沿途兩旁的景物,回憶過去,比較現在,看看改變了多少,看看有什麼新面貌。映入眼簾的,新式建設固然不少,但棟棟高腳屋還很多,保持金字型屋頂,仍然佔九成以上,舊時形象再次活現腦海中。
  高腳房屋,我童年在金邊工作十個月,早已見慣了,一般設備簡陋,室內家具稀少,上層居住,下層空曠,門前安裝一樘樓梯,作為進出之用。那時我幼稚的心靈,覺得很奇妙,看見高棉人和越南人的房屋大有差別,我們會覺得這樣上上落落很煩,出入欠平安,他們習慣了,家家戶戶住宿得安穩,有時還在下層空曠木柱間,綁縛吊床,搖呀搖的睡午覺,似乎快樂無憂,幸福過活。
  這類高腳屋,可算高棉民族的特有建築,根據面積大小而豎立幾根木柱,撐起房屋,大約兩層樓高度,中間釘木地板,四周設置木板或竹籬圍牆,作為居住之所,裡面通常不設房間,甚至不設門;屋頂多以茅草遮蓋,下面一層空置,四面通風,遠眺過去,好像人們一雙雙赤腳站立着,所以華人稱為高腳屋。這般建築,據說是為了預防水災,也說是避免蛇鼠走獸的騷擾,我見有人飼養雞鴨,有人放置農作物或其他雜物等。
  我青年時行軍到柬國,由西寧邊界到磅湛省範圍,包括雪翁村、克叻三岔路、棉木以及三州府等地,無論在市區或郊野,所見的高腳屋都已遭逢刦難,主人逃避戰火,十室九空,有些被炮彈摧毀,有些被軍事需求而拆卸,總之家園破壞,滿目瘡痍,慘不忍睹。
  這次旅行,沿途所見,又有新景象。在空曠郊野的高腳屋,沒有多大變化,許多和數十年前一樣,一棟棟安靜地相隔建立,回復和平純樸的鄉村環境。接近城市的高腳屋,就比較新穎了,屋頂蓋上瓦片,牆壁使用堅固的器材,屋前欄杆和樓梯扶手,以不鏽鋼製造,美觀耐用,光滑清潔,太陽照耀下,光芒奪目;高腳柱的空間,用來停泊汽車,顯然脫離貧困環境。
  高腳屋是柬埔寨一種民族特色,導遊沒有忽略介紹,並且指出高腳屋都是簡陋的建築,屋內多數沒有房間,沒有床,人們睡在地板上。導遊也告訴我們,鄉村生活仍然落後,到目前還很少現代醫療設備,有疾病都由鄉村的民族醫生治理,即使設有醫療站,村民頭痛身熱進去,一律打點滴為主,而且不是躺臥病床上,而是由家人用兩輪機動車載回家,病人自己拿着棍棒吊掛點滴藥水瓶,形狀諧趣,真個不可思議!
  旅行車在中途用餐後繼續前進,下午經過磅通(甘榜圖姆)省境,在一個湖畔休憩區稍事歇息,然後再到暹粒省奧多棉吉的古石橋,全團下車參觀首個景點,正式展開探索吳哥窟行程的第一站。
                      
一五年五月廿九日星期五發表於鳳凰城亞省時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