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處方之難之妙

 

    中國中醫是一個掘之不盡的偉大寶庫,窮畢生亦探索學習不完。吾人每感嘆:浪濤盡古今多少風流人物,而中醫是不會被歷史的浪濤所淘汰,且百川終匯於海,集成浩瀚無涯的中醫醫海。

    一個沉溺中醫醫海的人,首先要具備君子竹的風流典範:中空外直,未出土先有節。望文生義應自明,在此強調的是中空,即虛心。一個醫生,必須終生虛心學習,不斷的研讀、思考探索,做人處世亦然,何況中醫乃無涯之醫海。

    一位病人患同一種病,可能千百位中醫處千百個不同的方。中醫之妙妙在其變化無窮,有一個很大的揮霍馳騁空間。中醫之難難在其浩瀚無邊,不知從何處著手。但是,別忘了萬變不離其宗,任何一個方皆有其一定的規則與醫理依據,不能胡亂投藥,害人害己。除了掌握君臣佐使與藥量,必須根據脈理舌象等醫理辨証,因時、因地、因人而異,全盤斟酌考量而綜合處方。

    所幸歷代醫宗,遺留下無價而豐富的方劑與醫理,已形成中醫正統的醫學體系。故正統的中醫,處方下藥,必須要跟方,有依有據。掌握每一道藥的藥性,歸經與用量,每一道藥必有出處。然而,盡信書不如無書,同理,盡信方不如無方,不可原方照搬治病。處一方,往往應用一個或幾個方劑加減裁化,取長補短,捨棄封建迷信或臨床實踐無效部份。

在取捨選擇上,之難之妙,就要看醫者的臨床經驗與醫理之深淺。亦可看出醫者是否有虛心學習與靈敏的思考能力。

    嚴格地說,處一方劑如一篇論文的縮寫,且比論文更難更妙,乃必須掌握陰陽五行學說。故處方如臨戰,陰陽(戰略)錯判,多少良藥(兵員武器)也全盤皆輸。陰陽乃中醫之靈魂。

    茲舉一千古名方,而一般人皆熟悉的〔六味地黃丸〕:熟地、山萸肉、淮山、澤瀉、丹皮、茯苓。主治肝腎陰虛。前三味補腎肝脾,後三味瀉腎肝脾,即三補三瀉中寓於五行的相生相剋之原理。熟地與澤瀉歸腎經屬水,山萸肉與丹皮歸肝經屬木,淮山與茯苓歸脾經屬土,水土木相生相剋,相剋相生的五行原理,試問有木有水而無土行嗎?故雖補肝腎必須調脾,此乃中醫治本培元之道。

    本方係將〔金匱腎氣丸〕去桂枝、附子而成。又再加減裁化成許多方劑,如知柏地黃丸、杞菊地黃丸、都氣丸、麥味地黃丸等,治療多種疾病。

    本方補腎陰亦可補腎陽,但須去三瀉,加入補陽藥,以免陽氣浮越,陰陽失調。歷代醫家應用本方裁化,臨床辨証治療,每收意想不到之效果。應用廣泛,如治:糖尿病、高血壓、眩暈、腎炎、肝炎、慢性咽喉炎、夜咳、呃逆、血崩、石淋、腳跟痛、小兒中耳炎、小兒遲行、語遲、遲牙、老人牙周炎、白內障、硬皮膚、哮喘、失眠、脫髮等,不計其數。

    六味地黃丸適應証不少,但並非萬靈丹,必須在準確的辨証論治下應用,不能濫用,否則滋水陰膩太過,濁陰中滿,痰延壅盛,引致吐瀉、大喘、大汗、猝然昏迷。陳修圓說:〔久服地黃暴脫証〕。故中醫處方之難,難在準確的辨証,靈活的論治。中醫處方之妙妙在不可死守一方,取捨裁化,分寸毫釐之間皆盡在智囊乾坤中。你說不窮畢生虛心學習行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