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上頁

 

歡心喜樂端午節

 

 

「中國的傳統風俗中“端午”是個重要的節日,有很濃厚的道教影響。

每年農曆五月初五是端午節。首先從數字來看,由一到九,五為中數,五月五日,是一年中兩個“五”重疊的日子,是中之又中,所以亦稱這天為“天中節”或“重五”。古時候用天干來標示時間,午時正值一日之正中,因此“天中”又可以“午”為代表,所以稱這天為“端午”或“端陽”。

在端午節吃粽子、划龍舟和紀念屈原等都是眾所周知的習俗,其實,端午節的主要內涵是消除時毒。端午節已接近夏至日,炎夏是時疫流行之時,在古人之觀念中,五月是毒月,初五更是九毒之首,這就形成了在端午節禳災驅邪的習俗。一般在這一天要在門首懸掛艾草與菖蒲,還要沐浴蘭湯,喝午時水,據說這樣可保一年不為疫氣所侵。根據文獻記載這種袪禳的風俗至遲在漢代已經相當成熟,道教形成後,更發揮了袪毒辟邪的專長。主要的有三項:天師符、雄黃酒和掛鍾馗像。

掛天師符:據晉代葛洪的《抱朴子內篇》說:五月五配赤靈符於身可辟兵。後世遂於端午以道符繫身,以寓其意。明清以降,則掛天師符於兩楹間,至六月初一取下,謂可驅邪降福。

喝雄黃酒:雄黃(Realgar)是礦物質,主要成份是三硫化二砷。取微量的雄黃與米酒(黃酒、紹興酒亦可)調和即成雄黃酒,於端午日午時喝下可以辟毒,餘瀝則灑在屋宇四周,謂可驅百蟲,除百疫。其功效可禦寒,治風濕,壯經絡,但不可多喝。幼兒無法喝酒,則可用酒在額上書一「王」字,其功能等同。

掛鍾馗像:鍾馗的傳說與唐朝玄宗皇帝有關。說他原中狀元,因為主考官嫌他相貌醜陋,故意不取。他一怒之下,撞死在後宰門。後來玄宗於夢中見他弒鬼救駕,醒後憐其忠勇,便請吳道子繪像,讓他做了後門的門神。鍾馗既是捉鬼的健將,後世就集中在端午節時掛鍾馗像,祈冀他驅魔斬妖以保平安。因此成為端午習俗之一。」

 

以上這篇「端午節習俗的典故」是新任會長謝麗筠女士在第一個活動「慶祝端午節」的聚會中所講述的敘文。一年一度端午節在大家期盼著品嚐粽子的興奮中匆匆來到。由於今年慕城婦女會年會暨改選幹事會延期,與端午節日相接近,倉促間新幹事會決定在五月廿八日假中國飯店預慶端午節,並改以粽子和清粥小菜的家鄉風味來取代往年的端午郊遊活動。是日上午大雨傾盆淋漓,幸喜無郊遊之行,若不然大家可就要履行沐浴蘭湯”,喝午時水”的袪禳風俗啦。

謝麗筠會長為了此次的活動頗費心思,為使僑居海外的僑胞們年年代代承襲著我中華民族傳統節日的習俗,讓大家明白端午節的主要內涵與原由,為了讓姊妹會友們度一個名副其實的端午佳節,會長除了分送在座者每人一個特製的香包內有一張一面印著天師符與五毒蟲害及另一面印著上述原文的小卡外,尚有一小包艾草與雄黃。此外還附送每人一張十六開大小的鍾馗彩色圖像,回家後可以將之掛在房屋的後門或門後以保平安。而後再派每人一長條彩色卡紙,要大家比賽摺紙粽。於是在巧手紛舞並夾雜著低低問詢之下,一個可愛齊整的五角小紙粽從一位姊妹手中首先脫穎而出,捷得會長獎勵獎一個。

之後在歡樂的笑語聲中迎來了熱騰騰的粽子,大家開始埋首於粽香裡,並且在享受粽子美味之餘,深深感念那幾位揮著香汗裹粽的幕後功臣:史咪咪、呂雪鑾、陳樂玫、賴淑慧以及中國飯店的宋家大嫂。她們的辛勤換來我們的味蕾的至高享受,在此特特向她們致上最崇高的謝意。當天緊接著粽子之後,清粥、餃子、油條、滷肉、素菜等等也隨著一一上桌,鹹淡適宜非常可口,滿足了口感也豐富了腸胃。

在會長細心安排之下,今年的端午節意義顯著,在與外面氣候成反比的溫暖氣氛中,彷彿愛國詩人屈原的《離騷》在空中幽幽迴繞,龍舟的鼓聲隱隱可聞,而丙戌端午節也在大家歡心喜樂中,漸行漸遠,終於隱沒,有待來年啦。

 

200665日寄自德國慕尼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