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華人傳統之花

  陳列館素描

 

    四月卅日,是普天同慶南北越統一十二周年佳節日,同時也是發揚各民族源遠流長的文化傳統的盛會,彩旗在市勞動文化宮的廣場上飄揚,人們滿懷豪情的聚集一堂,燈光映紅了笑臉,笑聲和歌聲混合著,彌漫於每一個腳落。還有那民族陳列館,正像春天的花朵在和風煦日中爭麗鬥艷,呈現在人山人海的眼前……。而每一位同胞,總希望能夠看見自己的祖輩留下來的文化遺跡,身為華人的我,當然也不會錯過參觀民族的陳列館。

別緻的「賓迎」禮儀

     許多人還沒有走近華人陳列館的門口,就被一陣陣舞獅的鑼鼓聲“吸”引了進去,我也跟著人潮湧進華人文化館,只見一對彩色鮮艷、嬌小玲瓏的獅子隨著節奏鼓樂聲,在搖頭擺腦的舞動,這種新穎別緻的「迎賓」禮儀,果然吸引了許多人觀看。它是承繼傳統設計,結合科學技術的新產品,實在惹人喜愛萬分,尤其是小朋友更是百看不厭,離去時總是依依不捨。

交流情誼的古典樂器

     左邊擺列了一套古典樂器,給予人們一種親切、熟悉的感覺,裡面掛著一對竹蕭和笛子,是越南少年英雄金童最喜愛賞玩的樂器,我們經常在各繪畫展覽中看到這樣的畫像;一位放牛的牧童,騎在牛背上吹著悠揚的笛聲,一幅安祥自樂的形誼態,難怪令人印象深刻。另外的琵琶琴、月琴、板胡、中胡、三弦……等等樂器,別具有風情。教人回著古典音樂演奏時的悠揚旋律,以致有種說不出的陶醉韻味,那柔和、抒情幽雅的樂聲,就像冬夜裡的一股暖流,令人無限舒坦。又可以配上各種方言演唱,尤其它深受其他各民族同胞的喜愛,從而交流了文化,建立了同胞之間友好團結情誼。

獨具風格的竹笠帽

    樸實無華的竹笠帽,最容易勾起了人們對農村生活的懷念,那清澈的小溪,恬靜的湖沼,一望無際的田園,還有辛勤淳樸的農民,不管是在豔陽下,或者在陰雨中,天還沒亮時他們就戴上竹笠帽扛起鋤犁,赤著雙腳涉水而過下田耕種去,就這樣,日日、月月、年年,為人們帶來了豐富的米糧。

     啊!一頂頂陳舊的竹笠帽擺列在架上,這是華人勞動同胞所戴的帽子,它經歷了多少日曬雨淋的歲月?體現了越華同胞協手並間肩建設生活的意義。

值得珍視的古典服飾

     一襲大紅色的“鳳寬霞佩”披在模特兒人像上,據悉,這是j華人的祖輩移居越南,第一次婚嫁所採用的新娘嫁衣,華人同胞素喜用紅色象徵喜慶吉祥之意,在壁上掛著一套彩色艷麗的長掛,上面繡有金龍彩鳳圖案,體現“合和”之意,是新娘出嫁後三朝回娘家的服飾,中山裝、和旗袍等。目前本地最流行的大襟衫都是從這些服飾改良而來的,所以這些具有歷史性的古典服飾都是值得珍視的展覽品。                      

如詩似畫的刺繡品

     再說那套繡上龍鳳的長掛吸引觀眾可不是偶然,刺繡工藝,它一直受到越華婦女們的喜愛,並以此工藝為職業的佔多數。但是在舊社會裡,刺繡只是一些貴族的衣裳裝飾品,到了南方解放後,才成群眾普遍愛好的手藝。本地的婦女都能掌握到刺繡的工藝技術,每年放暑假時,許多女學生也不約兒同的爭著學習刺繡手藝。所以刺繡課程工藝還是一種最熱門的學習呢!這是人盡皆知的事實品。

古老的紡紗機

    一座用手操作的紡紗機傲立在陳列架上,不管時代的進步,科學的昌明,它還是具有深刻的意義,別看它外表陳舊呆板,當一團雜亂無章的棉紡放入架上的輪子旋轉著,加上婦女的巧手操作,輕易的,細絲雜亂的長紗會貼貼服服地繞織梭中,手作紡紗機,它還是婦女們的恩物。每當操作家務完畢,她們還要手不停的紡紗工作,歷來是(新馬路)孫壽祥街家家戶戶的婦女們用以為生的工具。

背帶母愛的形象

    背帶是孩子的溫床,慈愛的母親,為了不忍心讓孩子哭泣!只好將孩子繞在身後用背帶背起來,一邊工作,一邊哼著歌兒讓孩子安靜地進入夢鄉。

    十月懷胎,三年教養,當孩子從呱呱落地至跟舉步、牙牙學語,辛勞的母親要嘔心瀝血,花費多少精神教養,然後,又把他送到革命的隊伍……今天看到了這條背帶,我們深切體會到,母愛之恩情深似海洋,重如高山。偉大的母愛,其深重是無可限量的。

古董的傳統藝術品

  在玻璃櫃內的展覽品如古董的日常用品,有陶器的八仙水壺,用銅製成的檀香爐、酒壺、杯子、和茶壺等等。這些都是有二,三百年的歷史產品了。而另外一個高大的玻璃櫃有一座房屋建築藝術品,這是古代“牌樓”模型,全部用木來雕刻而築的,當中有人像、車馬、房屋設計。然後漆上金油,務使產品能經過長久的時間而不會腐爛。這件藝術品已有一百五十多年的歷史了,還那麼完美如新,這是一件華人民族綜合藝術性的工藝品。

 

     以上所敘述的 ,不過是陳列館的一部份,但從這些文物品看來,華人同胞移居越南有上三個世紀的年代了,三個世紀仍然保留著自己的民族文化,這是多麼難能可貴啊! 

                  

 

   原稿刊登於越南華文解放日報文藝版1986.5.8 筆名隱農

             許麗瑛寄自比利時2013.1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