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遞行紀

皖南浙北記遊之一

 

過牌樓向前

仲夏午後,翻開

山色湖光的扉頁

沿著青石鋪就的慢時光

走進斑駁正文

 

千載歲月發酵

誘我遠來

讀取浮生煙火

那巷陌曲折

靜聽一頁頁被酒香勾兌的往事

醉了屐音

這頭那頭

平平,仄仄

藤蔓殷勤,過牆

在一張徽派手卷上

敷塗粉紅一朵

舊木門緊鎖

銜環小獸不肯吱聲

鏽蝕的眼神浮沉

匆匆過客

 

風簾在望,以軟糯方言

招呼異鄉人

拐進一條窄巷

以一杯酸梅汁

對抗暑熱

微澀回甘於齒頰

連風都頓生清涼

白瓷盤裡一瓣瓣精緻的誘惑

淪陷最挑剔的味蕾

而楹聯不語

靜看眾生饕餮

萬物婆娑

 

於是過巷穿街

在漫漶文字中尋找航行日誌

(或者憑欄四山來朝

或者燈火亮起透窗

或者家訓澤被後世

或者文章早出一頭)

帝都腥風在否?

山市非市

桃花源裡人家何處?

世事如棋,退一步

可曾洞徹?

敬愛堂朱子揮毫

腕底氤氳幾多

更多少人猿揖別?

翩翩少年走出院落

再回頭,鬢飛霜雪

偏兒童又問:

客來誰家邀約

左瓶右鏡聽光陰嘀嗒

不顧而去

該如何不起一絲漣漪?

……

 

罷,罷,罷

東阜前蹲,羅峰遙橫

航行宋元明清

一錠徽墨,一方歙

研磨出質樸無華的段落

一磚一瓦滿是隱喻

即使褪去當年繁華

屈光度三百六十五

視線亦攀不過馬頭牆

唯天日可見,且佐一盞菊花

翻閱風雨陰晴,自

狹狹一方天井

 

日影偏西

東園西園大夫第

熙攘人潮一波波仍湧來

枕石小築四望

迪吉堂追慕堂,漸黃昏時

聽憑斜暉

把翹首檐角畫在牆上

 

老牌坊  沉著臉

背對夕陽

三十二面花盤是一則讖語

在暗處守住玄機

那十二個同伴早已成土成塵

如今,只能孤單地

在明經湖畔

迎來送往

 

                          2019.08.24

 

縣西遞村的敬愛堂是一座宗祠,原為西遞胡氏十四世祖仕亨公住宅,始建於明萬曆年間,後毀於火。清乾隆年間重建時,因胡氏子孫繁衍,漸趨旺盛,遂擴建為宗祠,面積達1800多平方米。敬愛堂後廳有一斗大“孝”字,是南宋大理學家朱熹所書。細看此字,集字畫一體,字中有畫,畫中有字。上部像一個仰面拱手作揖跪地、敬孝長輩的俊俏後生,而後面則是一個猴子的嘴臉。能敬孝長輩則為爭氣兒孫,反之就是返祖,退化為猴子。充分體現了“敬老尊老”、“兄弟互愛”的中華美德。

 

唐·賀知章《回鄉偶書》:少小離家老大回,鄉音無改鬢毛衰。兒童相見不相識,笑問客從何處來。“前世不修,生在徽州,十三四歲,往外一丟。”這是明清時期流行於徽州地區的一句俗語。“十三四歲,往外一丟”是指徽州男子到了十三四歲就要外出當學徒學做事情。

 

左瓶右鏡的陳設又叫“東瓶西鏡”,這種擺設是有很深的內涵的。它取“瓶”和“鏡”的諧音“平靜”。

 

據傳,士良公因公務赴金陵,途經西遞鋪,“見其山多拱秀,水勢西流,遂陪地師前往。見東阜前蹲,羅峰遙拱,有天馬湧泉之勝,犀牛望月之奇;產青石而如金,對靄峰之似筆,土地肥沃,泉水甘甜,因此舉家從婺源遷居西遞”。

 

胡文光,西遞村人,於明代嘉靖卅四年(1555)中舉,擔任過萬載縣的縣令,築城牆,修學校,做了不少利國利民的好事。後經巡撫推薦,擔任了膠州刺史兼理海運。以後官升至荊州王府長史。明荊州王又授胡文光以奉直大夫、超列大夫的頭銜。明朝萬曆六年,即 1578年,明神宗恩准胡文光的家鄉豎立了這座牌坊,以示光宗耀祖。牌坊為三間四柱五樓的仿木式單體結構,高 12.3米,寬 9.95米,通體用西遞附近山上質地堅實、紋理細膩的“黟縣青”大理石砌成,雕琢精絕,巍峨高聳,神采各異,寓意深刻,為我國石築單體牌坊中的瑰寶。檐下斗拱兩側有卅二面圓形花盤,象徵花團錦簇,後來竟意外地吻合了胡文光為官正好卅二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