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山外傳 皖南浙北紀遊之四

1 史 記

 

群峰或上或下,或巨或纖,或直或欹,與身穿繞而過。

俯窺輾顧,步步生奇,但壑深雪厚,一步一悚。

           ——明·徐霞客《徐霞客遊記·遊黃山日記》

 

黃山聚千百奇峰,劈地摩天於數百里內,四面周圓,無偏欹缺陷。

正面東南向,玲瓏蕭散,秀絕人區。

           ——清·汪洪度《黃山領要錄·卷七》

 

黟山……雲凝碧漢,氣冠群山,靈泉秀美,神仙止焉。

           ——清·徐澈《黃山紀勝·卷一》引《黃山圖經》

 

薄海內外之名山,無如徽之黃山,登黃山,天下無山,觀止矣!

           ——清·閔麟嗣《黃山志定本》

 

2 松 問

 

己亥仲夏

 

雲谷寺也遠遠躲在了山腰

天兀自在頭頂藍著

風,梳理過枝枝葉葉

習慣了南腔北調呼痛的屐音

蜿蜒棧道不動聲色

 

草木青蔥,慵懶曬著太陽

眾峰緘口相對,揣測

下一個不可能如何

被黃山松發達的根繫終結

 

劈山裂石,黃山那松

以幾乎不可能的方式

生生將自己與大山合為一體

肆虐風雪淬煉

輪迴四季洗禮

海拔八百米以上定格

樸素自然哲學的植物版本

浩繁卷帙每一頁

都蕩氣迴腸

 

自白鵝嶺啟程,過始信峰

晌晴午後天空尋不到一朵雲註腳

山風悄然,夏日炎炎

窄窄棧道扭著身子

引我向西,向重山深處

一路讀取那松的故事

 

探身萬頃雲海,聽

一聲聲雲濤拍岸

抑或望浮槎而來那仙客?

風挑琴弦

山谷幽幽傳響,禽鳥側耳

錚淙問誰知音?

枝幹猶橫,那浮丘何處

莫非喧嘩擾了清修

早向山林遁跡

卻忘了帶走這偌大蒲團?

卓立峰巔

昂首,端詳了千年

浩渺天宇鋪開畫卷

為何仍不肯淋漓詩情?

海心亭東望

展翅欲飛的鳳凰

可是眷戀山海秀色不忍離去?

平天矼道旁

幅蔭縱橫逾丈星陣

樵柯爛盡,那一局

勝負何如?

不問春風來去

並蒂齊肩

婷婷一座山的相守

憑誰問:長生殿上

鴛盟在否?

盤旋虯曲那雙龍

鎮日俯瞰山谷

該不會只顧嬉戲

丟了煜煜明珠?

北往南來,八百年迎候

問你如何泰然

不管平上去入

跫音一次次錯了節奏?

……

一打兒疑問聯袂

擱淺布鞋的雄心

惡補的旅行手冊終究淺薄

 

季節旁觀一切

冰冷的花崗岩和造化的刀削斧劈

屏蔽了優雅與本能的呻吟

嬌貴的影子不屬於這裡

傷痕是最美的尺牘

在枝幹上等你翻閱

懸也掛也臥也起也

怎能拒絕苦心那邀約

當松把詩句寫在危崖絕壁

一等就是千年萬年?

 

不顧一切奮力生長

朝向雲層也遮不住的太陽

所有枝丫

崖壁上招展如旗

迎著獵獵山風

 

從此望向東南

隔一灣淺淺鄉愁的島上

根是一樣的根

連夢也一樣鬱鬱青青

問你,古揚州兄弟

一去七十年,音書隔斷

少年青絲換了白頭

老了紅塵離合悲歡

問你:是否仍記得歸程

潮起又落  匆匆晦明

即使這山水不問古今

也莫忘了血脈相通

落紙如漆,毫錐提按皆成風雲

一闋新詞我們幾時完成?

 

戊辰日,沿曲折小徑登山

這黃山松似曾相識

在視線所及處立成風景

謹守本分,絕無殷勤

且讓我喘息一會兒

半山風骨嶙峋鮮活意象

氤氳一懷詩情

只倚欄遊目,霜鬢迎風

藉一聲長嘯應和西海峽谷

湧來的一波波松濤

依稀渾茫大江滔滔東坡的長調

且讓我出神一會兒

仍失律心跳未平復,就半壺薄飲

怎催化虯枝斜出的仄仄平平?

背上山的導遊圖沒有松們的坐標

他們自沉積的歲月中挺直身子

即使唐時雨宋時雪留不下些許痕跡

最初濺起的回想洇開線裝書扉頁下的蒼涼

或遠或近,在馳去的季節裡

從不肯俯身詮釋自己

 

年輕的棧道也緊貼峭壁

欄杆之外,山谷老饕般張開大口

而日光漸斜,崖壁畫滿樹影

黃昏時,眾峰沐著餘暉

在身後……稍縱即逝的邂逅中

暈眩  疲憊  透支著心跳

但黃山松繼續用自己的方式

構建非物質的迷宮

即使山路徑達山下,我

仍陷身這裡

 

雲海恣意翻湧

山峰任性嘯呼

滿望野草拜服沒了婆娑姿態

再望,參差群峰破雲而出

這邊,那裡

橫眉立目

 

就這樣站著,不屑一顧

在峰巔——或是深谷

從容看亂雲飛渡

危立峭崖不肯後退一步

草木惶懼,眾鳥低飛,群猴畏若雷池

就這樣站著,黃山松

絕無僅有的位置徑自逼仄了

雪月風花的流俗

暴露我們一直被隱藏的媚骨

 

暮色漸深時,朋友喊我

以山下新釀的米酒

垂涎的松濤互相轉告

一路追我回到白鵝嶺

 

明天我將繼續出發

但今夜,澎湃這松濤到夢裡

與被酒的思緒一唱一和

重山之外仍雷鳴隱隱

而窗外閃著眼睛,滿天星斗

尋一尾北國鼾聲

 

3 山 盟

 

1

挺起身子艱難抖落

仍有腥味的泥土

像一個個雀斑

風乾後水漬,遮

也遮不住

那是八億年前

造山運動來勢洶洶

地殼抬升抬升抬升

那是北緯卅度

珠穆朗瑪峰矯首瘋長

百慕大三角未露猙獰

亞特蘭蒂斯一萬二千年文明史不曾拉開帷幕

金字塔的出現遙遙無期

大江大河於此入海

四大文明古國的輝煌篇章

亦將於此完成

 

然後時光漫漫,接續著

侵蝕切割斷裂

造化完成了大山最初的版圖

七十二峰拔地而起

葳蕤一片古老詩意

寂寞深閨怎麼去兌現

生命華麗轉身那縱情?

只是,相遇

無法預約

驚世風骨,註定

要在偏僻山野

獨守寂寞

 

2

當五岳巍巍聲名風華了秦漢

恣意揮霍季節的審美

這座山仍不入名山譜系

先民的腳步

在腹地之外劃下休止符

 

八世紀,那人一身酒氣

踉踉,蹌蹌

闖進大山陌生的編年

三十二蓮峰在微醺中浮出雲海

於是,幾近完美的山水長卷

徐徐展開——

那時泉聲泠泠

大石猶訝然那人的醉態

溫處士歸去,去一頁文學史

丹砂井 茗香仍在齒頰

麻衣祖師 尚未西來

翠微峰朝山外凝神遠睇

 

天寶年間,笙歌粉飾繁華

北方煙塵正熾,漁陽鼙鼓蠢蠢欲動

那時高傲與孤獨

疏離世間卑微眾生

峰林亟待命名,山路匍行草莽

安靜的時光,終於

被一夕乍暖還寒的春雨濡濕

當野花漫山遍野吐露的芬芳

再度悵然凋落

黃山,堅守千古的約定

不悲不喜

直到十七世紀

一聲喟嘆,驚動了遷客騷人

 

3

那個夢是一切的

因緣與起點

菩薩將一座滿是奇松怪石的山

指作道場

於是,開山的壯志便在心中

翻騰不已

於是,啟程

(出太行渡黃河

入襄陽到宜昌

過長江進武陵

六朝古都別後

水路抵達休寧)

三十載奔波蹣跚了步履

心頭一念愈發剔透

於是,四百年前

幾經自然誘惑與試煉之後

在虎嶺最高處轉身北望

山峰無數

煙濤中時隱時現

雲潮澎湃

自天際平鋪過來

早已出世的心猝然陷落

原來,山

就在那裡——

 

1606年,叮叮山鳴

噹噹谷應

斧鑿之聲敲碎千年沉寂

連陽光也鏗然作響

冰冷的花崗岩

正集結匱乏與清貧企圖顛覆開山大業

一錘  抗拒的星火灼痛肌膚

一鑿  碎屑迸飛跌跌撞撞落進山谷

一步  芒鞋趔趄穩不住羸弱身軀

一階  秋過春過載入未及終篇的志書

從人字瀑開始,從

嘩然歌吟裡聽見生命的天籟

翻過天都

鯽魚背上受驚的心魄

仍有餘悸,再向前

菡萏初開,眾峰遙拱

不規律的心跳

受制於那些出乎意料的角度

能記起的語氣詞全被壓扁拉長

縱使直抵光明

千山萬嶺俯伏在下

禪心仍不得從容

當風而立

掌心結痂的傷口隱隱作痛

眾生雀躍中那僧人

老淚縱橫

合什,向魂夢牽縈三十年的聖境

喃喃不已

之後,為民請命的途中

結束修行,成為

這座大山的一部分

 

4

戊午年九月初四日

拒絕了庵僧的勸說執意前去

攀草牽棘,一路蛇行

峭壑陰森逼視疲憊的心神

楓松五色如畫又引人顧盼忘情

這徽之黃山

洞開瑰麗的風景

鳥雀呼朋,猿猴引伴

迎候重訪的遠客

 

初五日  平明

朝陽霽色鮮映層發

那一刻  遠古高山純澈的氣息

幾乎迷失所有感官

回神時  峰巒回環簇聚

虔誠如朝聖的信徒

天都 雄偉倨傲

亦垂首在望

山風狂肆奔放

山坳的幽靜被扯得粉碎

而身側巨石鼎峙對立

如蓮瓣微啟

總有心心念念的風景

使我們在風中雨中

從不放棄

總有無法言喻的遠方

守候於險遠之處

使我們躍躍欲試

渴求抵達

如何無視壯美山河的邀請

當路就在腳下

且翻開散失殆盡的《徐霞客遊記》

預習明日邂逅的煙霞

 

5

靜靜的黃山還在等一個人

等他以滿腔熱血

將萬千變化的山水

糅進自己隱秘的心境

那是1651年,時代地坼天崩

人生亦起伏跌宕

明王朝最後一抹斜陽沉沒於崖山海面

武夷歸來

走向崇山峻嶺

以一擲的孤注

投入大山懷抱

未來與過往故土與遠方家國與江山

都在寒冷寂寞的《黃山圖冊》中醒著

 

奇峰搜羅於一帙草稿

十四歲少年潑墨揮毫

王孫舊夢

草木枯榮

鋪陳成獨樹一幟的畫卷

揚州片石山房獨峰聳翠

依稀黟山形貌

依偎在日月山川裡

懷著敬畏與感激完成

心靈的救贖

 

 

4 蹊 絕

 

在突兀的崖上稍佇

靜聽整個山谷冷翠的聲響

或者古黟大地上

就該站成一株黃山松

歲月蒼茫浩蕩

見證一枝一葉的成長

而我是北國遠客

來尋前生的江南

走過那些季節的詩句

午後陽光裡

沿古人設計的方向啟程

 

穿越千百年歷史煙雲

這棧道石階上

行走是最美的生命姿勢

每一步都印證

大地的初心

而迫不及待的我

病足的遠客

正以薄醉的節奏解讀

詩意和遠方

 

山路斗折

一側懸崖深不見底

一側石壁峭立直插雲天

一步生  一步死

千迴百轉後

置我於眾峰之上

天地之間

此刻,所有懈怠遲疑失望

都是對大山的辜負

就讓那一眾群猴笑我

兩股戰戰

一路坐行

 

此刻

想起猝不及防那場雨

淋濕華山古道

命運起承轉合亦是

一蓑煙雨

何須苦苦拼接春天的真實與完整

渴求一幀背影以無可挑剔的姿勢

360度滿足每個焦段——

且任性如崖上老松

偏要在不可能之處安居

季候輪迴,冷眼花開又謝

遠了,孤獨與寂寞,操著不同方言

那鞋子殷勤,在斗折山徑

問究竟多少背影被歷史烙印

 

好漫長,一路石階在腳下

偏又一般模樣無法定義終點起點

松濤隱隱,莫非

今夜又掛一片破浪雲帆

這山路,或來試我修行

不管我雙鬢已飛霜,病足拖沓

那少年後來居上一串音符風裡只留餘響

山風正緊,汗濕的衣衫恐難風乾

唯有握緊手杖,尾隨黃昏

一步,一階回到白鵝嶺上

 

那一夜,喧囂都留在山下

星斗滿天彷彿又回懵懂少年

滿溢的酒盞舉向一輪明月

這回不招伊對酌

這回不便宜饞嘴的大江

又一顆流星隱沒遠天

這回且喂飽疲乏經絡

莫怯了明日六小時山路彎彎

 

5 雲 夢

 

據說,風平時白雲鋪開萬頃茫茫

眾峰如島遙遙相望

風起時,後浪追前浪寸步不讓

一波波拍岸雪卷千堆

九百年前赤壁濤聲依稀轟響

據說,流雲如瀑

兩山之間飛流直下

乍抬頭,日光閃閃恍若錦鱗逆流躍上

據說,雲海獨佇飄飄登仙

昨日幽谷何在?連綿遠山何在?

浮嶼三兩,接引那扁舟何在?

莫不是叫人舉身乘風乘雲前往?

據說,雲浮如帶

眾峰間架起白玉橋

尚不見有人在橋上看風景

忽悠散作雲濤去何洶湧

據說,雨後雪晴仍需有緣

即或你一念虔誠遠路前來

登臨時,眾山青青擠滿視線

夢了千回片雲都看不見

好在梅雨季已終篇

那雨簾重重早已撩開

驚世容顏終能一晤

在臨風之際,當登攀之時

 

罷,且留些許遺憾

權做異日重訪的理由

雲海,終會湧上那頁詩箋

待我佐一壺老酒吟哦

 

6 賦 餘

 

皖之南多山也,當宣歙二郡之界,望之環峰疊嶂,蓮簇筍攢者,黟山也。賜名黃山,軒轅棲真之所也。或傴僂迎客,鞠躬送行,或夭矯如龍吞吐煙霞,平凖如局往來勝負,或橫瑤琴,或飛鳳凰,或壯茁,或瘦瘠,百態千姿不一而足者,奇松也

。雪浪銀濤時來拍岸,淡煙浮靄每疑登仙,雲海也。若獅,若虎,若蒼鷹振翅,老猿望海,若溪畔兀立,太白醉後三呼;峰下趺坐,老僧亙古不語;窮形盡相引人遐思者,怪石也。余與朋輩來遊於此,年雖不惑,而苦病足,每落塵後也。後而不進

,時為流憩,故耽於山水也。耽則偏識風物,非機心也。機心既無,乃得山水之樂也。

    若夫群山淡淡而畫影,眾峰翳翳以藏形,雲蒸霞蔚者,日之出沒也。杜鵑紅而飛霞,杉柏綠而滴翠,松楓繡五色之圖,瓊花滿樹者,山之四時也。朝沐嵐氣,晚對千峰,四時如畫,八節有詩,誠佳境也。

    至於拄杖行於途,逢蔭休於石,少者趨乎前,長者閑於後,引伴呼朋,眾人遊也。指點峰巒,每引詩文故事;略識草木,頻嘆造化功夫;手足並驅,坐而下行,先生後也。後而不措意,嘯歌陶然,躑躅忘情,不知日之夕也。

    已而暮色四合,繁星在天,朋輩歸而夜宴開也。山風微涼,明月當空,觥籌盡而笑語傳也。於是爭道嬉遊之樂,而忘登攀之苦也。醉而約以詩,歸而償其債者,先生也。先生何人?落霞閣主人也。

 

            20191022  2157 第一稿

            20191029  1155 第二稿

 

 

①徐霞客(15871641),名弘祖,字振之,號霞客,南直隸江陰(今江蘇江陰市)人。明代地理學家、旅行家和文學家。《徐霞客遊記》成書於崇禎十五年(1642年),主要按日記述1613年至1639年間旅行觀察所得,對地理、水文、地質、植物等現象,均做了詳細記錄。《徐霞客遊記》是系統考察中國地貌地質的開山之作,同時也描繪了中國大好河山的風景資源,此外優美的文字也使之成為文學佳作,在地理學和文學上都有著重要的價值。徐霞客足跡遍及今21個省、市、自治區,「達人所之未達,探人所之未知」,所到之處,探幽尋秘,並記有遊記。《徐霞客遊記》開篇之日(519日)被定為中國旅遊日。

②汪洪度,字於鼎,號息廬,安徽歙縣人。工詩古文詞及書,所作山水平淡簡古,頗近漸江。王士禎司理時,觀風以早雁詩錄第一。晚年歸臥黃山,著息廬詩、黃山領要錄。

③閔麟嗣,(16281704),字賓連,號橄庵,徽州岩寺鎮人(今安徽歙縣)。著名明末清初學者、旅行家。編撰《黃山志定本》八卷,集歷代黃山志書之大成,以體例精當,搜羅宏富完備著稱於世。另著有《廬山集》、《黃山松石譜》、《閔賓連悟雪詩草》。

2019727日,我們的皖南浙北之旅開始,30日、31日遊覽黃山。

⑤ 黃山松(Pinus taiwanensis Hayata)是松科,松屬喬木,中國特有樹種,黃山松生長在海拔600米以上,它為喜光、深根性樹種,喜涼潤、耐瘠薄,但生長遲緩。黃山松原本為油松,由於黃山自然條件產生變異,成為一個獨立品種。許多松下無寸土,只能扎根於山體花崗岩裂隙中;因峭壁雨水難留,為尋找水源,根部要不斷潛入岩體深處有水的斷層。

⑥白鵝嶺位於北海景區最東邊,這裡是觀東、海雲海最佳處,嶺頭平坦,雲谷索道的上站房就座落在嶺頭,遊客上下纜車多於此稍事整理,然後遊山。

⑦始信峰位於黃山風景區北海以東,海拔1668米。徐霞客遊覽黃山後盛讚:「薄海內外

,無如徽之黃山。登黃山,天下無山,觀止矣!」康熙時太平縣令陳九陛初登黃山,以為徐霞客言過其實,到了始信峰,始信徐霞客所言不虛,遂於獅子林客堂壁書「豈有此理,說也不信;真正妙絕,到此方知」。

⑧探海松,又名小迎客松,黃山十大名松之一,立於臥雲峰陡腰,地處海拔1670米,樹高僅3.5米。 側枝傾伸前海,猶如蒼龍探海,戲攪浮雲。樹齡約500年。

⑨豎琴松,黃山十大名松之一,位於臥雲峰側北坡的豎琴松以形取勝,它主幹挺直,頂狀如傘,形似豎琴,又如古時官署中的轅門,所以,又稱「轅門松」。

⑩蒲團松,十大名松之一,位於玉屏索道上站附近,地處海拔1610米,樹身不高,不過一二丈。鋪展平整,狀似蒲團。樹高2.9米左右,胸徑35釐米。樹齡約350年。

夢筆生花,北海散花塢左側,有一孤立石峰,形同筆尖朝上的毛筆,峰頂巧生奇松如花,故名「夢筆生花」。傳說李白深感長老待人誠懇,作詩答謝。李白趁著酒興,奮筆疾書。書罷,將毛筆順手一擲,告辭而去。長老送走李白,回過頭來,不禁大吃一驚,剛才李白擲下的毛筆已化成一座筆峰,筆尖化成了一棵松樹,矗立在散花塢中。

鳳凰松,在海心亭東百米處,樹齡200年,在樹高40釐米處,分為兩條枝幹,繼而又分成四股平整枝丫,如鳳凰首尾和兩翼,頗似鳳凰翅欲飛。樹高3.15米,幹圍1.55米,冠幅直徑7米。

棋枰松,舊志列九大名松之四,位於平天矼道旁,松幹較短,高僅二尺,但盤根蓋頂,冠幅蔭廣逾丈。因其頂平正若砥,鬚霞井井,如同圍棋盤上的黑白方格,故名「棋抨松」

連理松,為黃山十大名松之一,列入世界遺產名錄。位於自「黑虎松」去「始信峰」途中左側。樹高廿多米,在離地二米處樹分兩幹,並蒂齊肩,其粗細、高低幾乎一模一樣。因為人們常以連理比喻夫妻,相傳唐明皇與楊貴妃曾於七夕明誓,百年之後同去黃山,修身養性再結連理。死後二人果然同遊黃山,並留戀此地美景而化身為連理松。

雙龍松,位於北海景區。因此松在離地面二米以上處分成兩根軀幹,橫空出世,斜上雲天,像是兩條出水蛟龍,故名雙龍松。1977年後雷擊後枯死,現樹幹尚存。

迎客松挺立於玉屏峰東側,文殊洞上,破石而生,壽逾八百年。松名始見於民國《黃山指南》。樹高十米左右,胸徑64釐米,地徑75釐米,枝下高25米。樹幹中部伸出長達76米的兩大側枝展向前方,似好客的主人,揮展雙臂,歡迎海內外賓客來黃山遊覽

。  

此處借余光中先生《鄉愁》詩「而現在/鄉愁是一灣淺淺的海峽/我在這頭/大陸在那頭

」中詞句,先生2017.12.14日仙去,一直欲寫詩紀念,卻未能下筆,以此聊作紀念。

臺灣省舊屬古揚州,1949年去今七十年,故云。黃山松與臺灣松為同一樹種。

徽墨有落紙如漆,色澤黑潤,經久不褪,紙筆不膠,香味濃郁,豐肌膩理等特點,素有拈來輕、磨來清、嗅來馨、堅如玉、研無聲、一點如漆、萬載存真的美譽。毫錐指毛筆。唐白居易《代書詩一百韻寄微之》「策目穿如札,毫鋒銳若錐」自注:「時與微之各有纖鋒細管筆,攜以就試,相顧輒笑,目為毫錐。」

此處指蘇軾《念奴嬌·赤壁懷古》詞。

毛澤東1961.09.09日創作的《七絕·為李進同志題所攝廬山仙人洞照》:「暮色蒼茫看勁松,亂雲飛渡仍從容。」

入夜時分,在白鵝嶺遠望,遙見電光閃閃;而舉頭時,則星斗滿天,閃閃爍爍。數十載城市囚居,久違了這樣璀璨的星空。兒子也興奮異常,反復說從小到大沒見過這麼多的星星,跑來跑去拍攝星軌。

黃山經歷了造山運動和地殼抬升,以及冰川和自然風化作用,才形成其峰林結構。黃山集八億年地質史於一身,融峰林地貌、冰川遺跡於一體,兼有花崗岩造型石、花崗岩洞室

、泉潭溪瀑等豐富而典型的地質景觀。

北緯卅度,主要是指北緯卅度上下波動五度所覆蓋的範圍,北緯卅度線貫穿四大文明古國,是一條神秘而又奇特的緯線。這裡是地球山脈的最高峰——珠穆朗瑪峰的所在地。世界幾大河流,如埃及的尼羅河、伊拉克的幼發拉底河、中國的長江、美國的密西西比河,均是在這一緯度線入海。這條緯線貫穿世界上許多令人難解的著名的自然及文明之謎的所在地。如恰好建在精確的地球陸塊中心的古埃及金字塔群,以及獅身人面像之謎,神秘的北非撒哈拉沙漠達西裡的「火神火種」壁畫、死海、巴比倫的「空中花園」,傳說中的大西洲沉沒處,以及令人驚恐的「百慕大三角區」,讓人類嘆為觀止的遠古瑪雅文明遺址等

「黃山四千仞,三十二蓮峰。丹崖夾石柱,菡萏金芙蓉。」出自李白《送溫處士歸黃山白鵝峰舊居》,754年(天寶十三載),當時李白遊宣城(今屬安徽省)、南陵(今屬安徽省)、秋浦(今安徽省貴池縣),並登黃山。在他的好友溫處士將歸黃山白鵝峰舊居時

,李白將黃山美景描繪成此詩贈別。

鳴弦泉左,有一斜立巨石。舊傳李白曾來這裡飲酒聽來,樂而忘返,醉臥此石。故名「醉石」。

丹砂井:黃山東峰下有朱砂湯泉,熱可點茗,春時即色微紅。

翠微寺位於安徽省黃山翠微峰下。唐中和三年(883年)始建。當時天竺(古印度)麻衣和尚包西來由四川東下至黃山,在此定居結茅,自組織麻為衣,挖蕨根、採野果為食,趺坐誦經,人稱麻衣祖師,是黃山第一個苦行僧,他在黃山修建了翠微寺。

此處指安史之亂前夕大唐情形。

此段寫普門開山事。普門(15461625)俗姓奚,名維安,陝西郿縣人。幼時孤苦,入佛門受戒後,長期奔波訪師。卅餘年間,往返於少林寺、五台山、太行山、伏牛山,普陀島等名山禪寺。明萬曆廿二年(1594),普門禪師在山西代州夢見自己困在一座大山中,無路可走,四周都是鐵青鐵灰色。就在禪師身形難動,不得解脫之時。空中忽顯彩雲,雲彩上文殊菩薩手指南方,大呼:「向南!向南!向南! 」法師回首向南,立刻身心徐起,平步青雲,盤腿趺坐於一座祥雲環繞,風景如畫的高峰之上的一方石台上……禪師醒覺後,每逢茶飯時,便會出現夢境。於是,禪師開始向南尋夢。萬曆卅四年(1606)來黃山,創建法海禪院。萬曆卅八年(1610),離山赴京,四十年(1612)三月十六日,明神宗皇帝賜廟額「護國慈光寺」。普門除創建慈光寺外,尚建有文殊院、大悲院,並修建登山道路,有功於黃山的開發。1625年,八十多歲普門看各地民不聊生,決定為民情願,只身去京。他再一次的離開了黃山,可是這次留下的只有的骸骨。他圓寂於離京途中。普門卒後葬於黃山

,立塔於慈光寺後。

潘之恆(約15361621)字景升,號鸞嘯生,冰華生,安徽歙縣、岩寺人。明代戲曲評論家、詩人。兩試太學未中,從此研究古文、詩歌,恣情山水,所過必錄。撰有《亙史》

、《鸞嘯小品》,撰有詩集《涉江集》。晚年,與黃山結下不解之緣,在黃山湯泉附近建「有芑堂」,廣邀賓朋、名人遊黃山,使黃山知名度大大提高。又於萬曆年間重編黃山志,取名《黃海》,隨撰隨刻,至去世未完稿。

明萬曆年間的16162月與16189月,對黃山來說,是兩段非常榮幸並值得驕傲的日子。因為,江蘇江陰人,明代著名的旅行家、地理學家徐霞客兩次遊歷、登臨了黃山。也正是這兩次遊歷、登臨黃山,才使他在遍遊海內各名山大川後的晚年,對黃山作出了:「薄海內外無如徽之黃山,登黃山天下無山,觀止矣」的評價。

去時正是天都峰封閉輪休之時,故未能成行。登頂天都峰,徐霞客感覺「萬峰無不下伏

,獨蓮花與抗耳」,再爬上蓮花峰頂,果真發現「其巔廓然,四望空碧,即天都亦俯首矣

「峰居黃山之中,獨出諸峰上」,因而得出蓮花峰是黃山最高峰的結論。因為蓮花峰海拔為1864米、天都峰海拔為1810米,兩峰高度相差54米,而兩者相距1100米,一般人是很難通過目測發現這一差距的。

《徐霞客遊記》是以日記體為主的地理著作,徐弘祖(一作宏祖,號霞客)經卅四年旅行,寫有天台山、雁蕩山、黃山、廬山等名山遊記十七篇和《浙遊日記》、《江右遊日記

》、《楚遊日記》、《粵西遊日記》、《黔遊日記》、《滇遊日記》等,除佚散者外,遺有六十餘萬字遊記資料,死後由他人整理成《徐霞客遊記》。

崖山海戰,又稱崖門戰役、崖門之役、崖山之戰、宋元崖門海戰等,是1279年(南宋祥興二年,元至元十六年),宋朝軍隊與蒙古軍隊在崖山進行的大規模海戰,也是古代中國少見的大海戰。崖山海戰直接關係到南宋的存亡,最後元軍以少勝多,宋軍全軍覆滅。南宋滅國時,陸秀夫背著少帝趙昺投海自盡。此次戰役之後,趙宋皇朝的隕落,同時也意味著南宋殘餘勢力的徹底滅亡,蒙元最終統一整個中國。

弘仁(1610-1664),清代著名畫家。俗姓江,名韜,字六奇,又名舫,字鷗盟。明亡後於福建武夷山出家為僧,字漸江,號梅花古衲。安徽歙縣人。為清初四畫僧之一。尤好繪黃山松石,為「新安畫派」創始人,和查士標、孫逸、汪之瑞等四人並稱「新安四大家」。兼寫梅竹,工詩。存世作品有《枯槎短荻圖》《西岩松雪圖》《黃海松石圖》等。著有《畫偈》。

石濤(16421708),明末清初著名畫家,原姓朱,名若極,廣西桂林人,祖籍安徽鳳陽,小字阿長,別號很多,如大滌子、清湘老人、苦瓜和尚、瞎尊者,法號有元濟、原濟等。明靖江王朱亨嘉之子。與弘仁、髡殘、朱耷合稱「清初四僧」。幼年遭變後出家為僧,有「一畫論」、「搜盡奇峰打草稿」、「筆墨當隨時代」等。

此章寫一路山行所感。

黟縣建於秦始皇廿六年(前221年),原稱黝縣。宋淳熙《新安志》、明嘉靖《徽州府志》載:「秦並天下置黝、歙二縣,屬鄣郡」。

山路崎嶇,行來艱難,不免想起去年登華山時的情景。

登山第一天晚上,宿白鵝嶺,第二天赴蓮花峰。

遊黃山時正當夏日,初行時預報有雨,擔心與之前的遊人一樣,只見雨霧不見山,但落腳之後,這裡晴空萬里。我們看到了日出,欣賞了日落,只是,雲海卻無緣一見,故此章名之「雲夢」。

此節套用歐陽修《醉翁亭記》形式,以賦的形式結尾,但苦於詞窮,只能稍具模樣而已

登山還好,唯下山時,山崖陡峭,心下惶恐,不敢直行,或四肢而行,或以手拄地,坐而向下,如此狼狽,為同行人笑。此處自稱“先生”實自嘲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