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華宮大戲院看灘簧
 

文/唐孝先


拜讀二○一○年十二月十九日上下古今版的吳崇蘭女士《攤簧》一文,使我回憶起小時候在老家江蘇無錫華宮大戲院看灘簧的情形。經查商務印書館出版的《現代漢語詞典》,「攤簧」應寫作「灘簧」。

華宮大戲院創建於民國十五年(一九二六年),離我們家很近。我家廚娘桂仙娘是位灘簧迷,我在上學讀書前,常常跟著桂仙娘婆婆去華宮大戲院看下午的灘簧日場戲。

那時無錫灘簧演員的服裝、造型,酷似京劇,化妝也像京劇一樣濃墨重彩,有各種臉譜。常演的劇目有全本《白蛇傳》、《雙珠鳳》、《玉蜻蜓》、《珍珠塔》等。因為是連台本戲,每天日場戲結束前,會在舞台右側掛上一大塊白底看板,上用毛筆蘸著黑、紅、藍墨水,寫著明天日戲、夜戲節目和主要演員姓名,戲院外同時掛出同樣內容的看板。

 

錫劇《雙珠鳳》劇照
 


灘簧的音樂抒情優美、悅耳動聽,具有秀麗的江南水鄉風格。所使用樂器以江南絲竹為主,主奏是二胡、板鼓,還有三弦、琵琶等。演員都講無錫方言,比較「吳儂軟語」蘇州話,在「軟、甜、綿」外,少了一個「嗲」,但透著一股硬朗。演員念道白時,就像說「錫普」(無錫話發音的書面語言)。演小姐、使女的青年女演員講的無錫話,既「軟、甜、綿」,還有「柔、媚」的特色。她們軟儒清麗的嗓音,和著委婉的絲竹,唱著動人的故事,纏綿的江南韻味就沁人心脾了。

當時的伴奏樂隊在舞台左角,樂隊人員有五、六位,全是男性,春、秋、冬季穿長衫,夏天穿對襟中式大豆衫。司鼓指揮文場(絲竹樂器)、武場(鑼、鈸等打擊樂器),主胡烘托唱腔。演出開始時樂隊要敲一陣開場鑼鼓,演出結束時又要吹一陣散場嗩吶。

觀眾席中間的座位,用橫木條、鐵架做成,有靠背,朝向舞台。左右兩側的座位,全是用木板釘在級級升高的木架上,就像早年簡陋體育館內的座位。左右兩側的座位是相對而視的,觀眾坐在上面要側著身子看舞台上的演出,觀眾席後部上方有樓座。

 

錫劇《玉蜻蜓》劇照
 


美中不足的是戲院內秩序很差,觀眾隨便說話、談論劇情、訓斥小孩等簡直不停;開演後還有泡茶的,賣瓜子、長生果、水果、香菸的,有從這條走道往那條走道擲擰乾的熱毛巾的……。而且地上很髒,到處有瓜子殼、花生殼、香菸屁股、火柴梗、甘蔗渣、香蕉皮、橘子皮等,還有隨地吐的老濃痰,見了叫人噁心。更有甚者,小孩蹲下來隨地小便,尿液順著前低後高的地面,從後面淌到前面,觀眾鞋子踩到尿液是司空見慣的。

每場演出結束前十五分鐘,戲院外沒錢買票又等著想看戲的人,可以進去看「放趟戲」。軍警隨時可以免票入場,坐在後排看戲;他們同時對戲院治安,也起了震懾作用。

五○年代初,文化部門舉辦「蘇南地方戲曲集訓班」等,提高藝人的文化水平和表演藝術水準,整理無錫灘簧,改為錫劇,無錫的地方劇種被賦予新的生命。

 

錫劇《白蛇传》劇照
 


華宮大戲院早已不復存在。說也奇怪,現在我每當坐在國外富麗堂皇的劇院裡,或欣賞歌劇,或觀看芭蕾舞,或聆聽交響樂,腦海裡總會浮現在華宮大戲院裡見到的一幕又一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