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教音樂獨具神韻
 

文/唐孝先


中國道教音樂是道士在齋、醮等宗教儀式上使用的音樂,迄今約有一千四百餘年歷史。道家樂曲主要是唱誦與器樂相結合的樂曲,也有單純的器樂曲,如曲牌等。

道教音樂古樸典雅,雍容莊穆,聽起來有超脫俗情、遨遊太虛之感。它集古代文人音樂、宮廷音樂、民間音樂之大成,是中國傳統文化的寶貴遺產。

我小時候最初接觸的音樂,就是道教音樂。我一生愛好國樂,原因應是道教音樂已在我心靈裡先入為主了。

江蘇無錫南門外張元庵有丹溪道院(東房)和樓真道院(西房),離我家不遠。家裡做法事,總請張元庵東房或西房的道士來做。

 


香火人先來在大廳裡布置,中間屏門上掛上玉皇大帝、元始天尊等神像,前置供桌,上旅香爐、燭台,旁邊幾張八仙桌,圍上台圍。在每張八仙桌的兩隻台腳上,各綁上一根長竹竿,再用一根短竹竿橫結在兩根長竹竿的頂端,掛上繡花的簾子。

八仙桌旁有由竹子或木頭架支撐的鼓、板鼓、堂鼓,還有掛在鐵製鑼架上的幾面大小不同的銅鑼。

桌面上放著木魚、拆板、鈸、小鑼、鈴、鐺、釵、鐃、雲鑼等打擊樂器;笛、簫、笙、嗩吶、海螺等吹奏樂器;琵琶、三絃、阮等彈撥樂器;二胡、中胡、板胡、椰胡等拉絃樂器,林林總總,就像一支國樂隊的樂器。

道樂曲目包括曲牌、步虛、頌、贊、偈等,曲式分類上有上下句式、起承轉合式、回旋曲式、複雜曲式等,還體現宮、角、徵、羽等各種中國調性。

 


常用的道教樂曲有《迎仙客》、《玉芙蓉》、《步虛》、《三上香》等,還有《柳咬金》、《小拜門》、《朝天子》等曲牌。其中《步虛》又稱《步虛韻》、《步虛聲》或《步虛聲韻》,出自《爭壇科儀》,是道教唱曲最早的一種體裁,詞為五字句:「太極分高原,輕清上屬天。人能修至道,身乃作真仙。」

我的叔祖母祝氏去世後,道士來做法事,有一節是到離唐家的一華里之遙的競家去行香,我也在這一步行行列裡。

我記得,他們讓我雙手捧一柄木質如意狀香斗,如意頭裡插著一支點燃的香。因我是小孩,怕出意外,有一位穿便服的香火人隨侍一旁。

老法師頭戴道冠,身穿道袍,左手執朝板,右手拿搖鈴,走在最前面,我排在第二個。後面的七、八位道士排成一排,均頭戴道冠、身穿道袍,手持各種樂器,一面走、一面演奏美妙的音樂。當時我很開心,有「耳聽仙樂,眼觀上界」的感覺。

 


行香一行到了祝家,先在天前、再到灶間上香,朝拜、誦經。結束後仍排成原來的隊伍,一面奏樂,一面步行回唐家。

無錫道教界樂壇高手有「瞎子阿炳」華彥鈞、「南鼓王」朱勤普、「十勿拆」的領頭人闞獻之、「道教音樂傳承人」尤武忠等。二○○八年二月,無錫道教音樂入圍「國家級非物質類文化遺產」名錄。二○○九年六月,第三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名單公布,尤忠武名列其中。

今天,南水仙廟裡的水仙道院,修建了道教音樂廳,人們有幸可去那裡欣賞獨具神韻的道教音樂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