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國婚禮的人文風情

 

  

 

我們唐家舊宅在江蘇無錫南門外跨塘橋西堍,是座建於同光年間的三進中式宅院,舊址棉花巷三十六號,新址南長街二○○號,京杭大運河就在大門前流過。我出生在老宅裡,高廳大屋伴隨我度過童年。

 

現在,這座清代建築已蕩然無存,然而我對它的記憶,仍夢魂縈繞,揮之不去。

 

一九四八年三月一日,我堂叔結婚,唐家在舊宅舉辦盛大婚禮,婚慶連續三天,喜宴席開三百桌,這場民國婚禮至今仍記憶深刻。

 

正日那天非常熱鬧,從大門口到後花園掛燈結綵,由花紮店派人布置,電工師傅接線供電。地方警察局還特地派出警員維持秩序,負責安保,從大門到第一個天井,在兩側站崗,手持橫向竹竿,把看熱鬧的閒雜人員擋在身後,保證賀客在中間走道上通行。

 

在唐家多年的老師傅七、八人負責迎接客人。客人一到,茶擔師傅立即送上蓋碗茶。茶擔用巨大的、形如銅茶壺的特殊器具煮開水,壺膛裡燒煤炭。表面有圓孔,可放入溫黃酒的銅質串桶。

 

那時二次大戰已結束,世界經濟開始復甦。唐家企業生產的優質絲透過設在上海的中國蠶絲公司,源源不斷遠銷歐美。唐家這次辦喜事,中蠶公司總經理(新郎的乾爹)率公司全體員工,從上海到無錫賀喜。唐家包了一節火車車廂,往返迎送中蠶公司員工。

 

有朋友從上海開了轎車到無錫,車頭插上有一個正楷唐字的紅底黑字三角錦旗,用以去崇安寺施弄迎接新娘,和去中山路上喜臨門照相館拍照;另有由二十多人組成的軍樂隊,為迎親隊伍開道。

 

婚禮儀式在第二進大廳舉行,大廳油漆一新,尚儉堂堂匾請辛亥革命先賢吳敬恆(稚暉)用正楷書寫,白底黑字。

 

大廳正中屏門上掛著「和合圖」,兩旁掛滿賀聯,一直延伸到左右兩開間屏門盡頭。大廳南北兩邊牆上,掛滿賀幛。

 

靠屏門的長桌中央,放著耀眼的紅色雙喜霓虹燈。緊靠長桌的八仙桌上,有一個大香爐,點燃的柱柱棒香和焚燒著的檀香碎木,發出濃郁的香味。碩大的落地爐籤上,點燃一對粗大的紅燭,火焰有三寸高,紅燭上有盤著的龍鳳和金字寫的吉祥語。

 

大廳內所有長桌、八仙桌、圈盤椅、大理石台面的茶几等,都圍上或擺上繡花台圍和座墊。新郎、新娘在喜臨門照相館照相時,穿著西式禮服和婚紗。在大廳裡行禮時,新郎身穿長袍馬褂,新娘身穿旗袍,司儀、喜娘、拿紅氈毯的一行人等相隨一旁。

 

堂叔、堂嬸的新房在第二進大廳北廂房,外有一大間套房。結婚前一年的夏天開始,工人就住在裡面裝修,主人從不催促,這樣的工程才會道地、完善,民國時代主雇之間的誠信可見一斑。

 

 

新郎新娘的中裝合影

 

新房大床背後的磚牆裡,放入一個保險箱。牆上的門與牆壁一色一樣,一口書櫥靠壁而立,正好擋住保險箱的壁門。

 

我記得窗戶的銅扣很藝術化,燈具也很洋氣。家具是一套高檔紅木西式家具,還有真皮沙發。房間裡有張小圓桌,桌面有玻璃台板,台面到台腳中間,還有一層,可放報紙、雜誌。

 

記得我母親當時穿著旗袍,別著由翡翠、珍珠、鑽石、瑪瑙裝飾成的大胸花,盛裝打扮出席婚禮。

 

我當男童小儐相,大人為我訂製一套玫瑰紅花呢小西裝,咖啡色背帶、皮鞋,墨綠色的領帶上,印著金色圓圈。

 

女童小儐相是堂嬸哥哥的長女,她穿白色絲綢連衣裙,頭戴蝴蝶結,比我大一歲。因為我在新郎身旁,親眼目睹,所以至今仍歷歷在目。

 

喜宴擺了整整三天,席開三百桌。記得前花園裡用轉頭搭好幾座臨時灶,上放大鐵鍋,煮雞、鴨、肉等。廚房是連在一起的兩大間,東面一間設三眼灶,西面 一間設兩眼灶。宴席由名廚周阿培主理,他帶來伙計、學徒一幫人。多年在唐家做上灶的桂仙娘,帶領七、八個女傭人做助手,另請人幫忙上菜。

 

第一、二、三進大廳都是三開間,一次可鋪酒席一、二十桌。在後院打通隔壁寒假期間的明德小學圍牆,校董唐文銘商借全部教室擺宴席。

 

婚宴中,光是當時最大包裝的長方形鐵罐天廚味精,就用掉好多罐。黃酒喝完後剩下的酒罈子,可以用來造一堵牆。

 

三天婚慶期間,大廳還有文明戲演出,隔壁學校教室裡有評彈、堂會演出,娛樂賓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