祖父與在理教
 
文/唐孝先


「在理教」是一種複合型民間宗教,創立於清康熙三十三年(公元一六九四年)。丁福保在其《佛學大辭典》中概括說:「在理者,言在儒釋道三教之理中,奉佛教之法,修道教之行,習儒教之禮也。」

在理教創始人羊宰(一六二一年∼一七五三年),原姓楊,名澤,字廷賢,譜名宰,道號來如,山東即墨縣人,明崇禎十六年(一六四二年)癸未科進士。明亡後,從嶗山程陽旺學道,後傳道於山東、河北一帶,具有反清復明思想。

為遁避清廷加封派任,乃改姓羊,信徒尊為「羊祖」。

羊宰創立的在理教,以佛教中的觀音菩薩為最高神靈,以道教內丹為修持功夫,以儒家五倫八德為教義核心,通過「正心修身」內聖之道,達到克己復禮、天下歸仁的堯舜境界。

 

作者的祖父唐文焕
 


為實行教義,羊宰定下八大戒律:不吸菸、不飲酒、不燒草香、不焚紙帛、不拜偶像、不吹打念唱、不書寫符咒、不養雞貓犬等。其中以不吸菸、不飲酒為兩項最主要的戒律。

早期在理教有明確反清復明理念,但隨著清朝政權日益鞏固,這種政治意識由淡化直至消失。到乾隆年間,在理教從秘密活動走向公開傳教,也逐漸變成戒食菸酒、興辦公益的慈善團體。

進入道光朝以後,鴉片流毒全中國。在理教不失時機,將戒菸戒酒,特別是嚴禁鴉片等一切毒品,作為首要教務宣導,製作戒菸藥物後並發放,還配備醫生施治。

清光緒九年(一八八三年),在理教被清廷認可,迅速發展成為盛行全國的民間宗教,信徒甚多。維新志士譚嗣同,也於戊戍變法前在天津加入在理教,以探索其盛傳之奧秘。

在理教是清末傳到江蘇無錫的,在南長地區建有三所在理教會堂,簡稱在理堂,各有堂名。「普善堂」建於清末,在跨塘橋下塘利民二弄(曾名為理堂弄)內,有屋三間。「清靜堂」建於民國九年(一九二○年)左右,在界涇橋弄內。「聚善堂」建於民國十七年(一九二八年)前後,在今水溝頭十六號,有屋五間。

我祖父唐文煥,年輕時吸菸喝酒,到了中年健康情況有虞,五十歲後罹患肺氣腫,必須戒掉菸酒,才能避免惡化。經人勸說,他在清靜堂加入在理教。

在入教儀式上,祖父跟著「引保」(介紹人)發下宏誓大願,從此戒絕菸酒。

「領眾」(傳道師)還對祖父諄諄告誡:「此戒律重如泰山,倘有違犯將終生顛倒,永無順遂之日。」

 


祖父在宗教的精神力量支撐下,至老未再碰菸酒,身體狀況也有好轉。

他去世後,每逢祭祀,他的座位前桌上放一套茶碗,內泡清茶。大人總要告訴我們小孫輩:「爺爺是『在理』的。」以解釋為什麼其他先輩座位前桌上都放著酒杯。

從此,祖父「在理」(意即加入在理教),在唐家已成為戒菸戒酒的表率。事實證明,從我父親輩起的幾代小輩中,無人有菸酒嗜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