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南古道魂在牽

 

車子在大保高速路上奔跑著,突然一塊廣告牌吸引了我的眼球,原以為又是什麼商品張著妖艷的大嘴,但這個廣告只有四個大字--

 

博南古道

 

    幾乎是略作思考的瞬間,便看到在大保高速的右手邊,聳立著一幢幢高樓,在秋天金黃的稻浪包抄中,是一座田園風味十足的小城。難道崢嶸與險峻博南古道已面目全非?

 

    應該不是。當年漢武帝下令開鑿,稱博南山道的路,一定是藏在時光的背面,掩蔽在鷓鴣啼血的三月茅草中,間或已成為一行被時光拆卸了部分韻腳的詩。

 

    我沒有忙著進入市區。我在想,博南古道的崎嶇或凶險。我不清楚為什麼要改掉博南這個公元1世紀開始沿用的縣名呢?問同行的文友,都說不知道,如果沿襲著,那該多好,但博南古道不會被淡化,我朋友所編的一本叫『博南山』的文學刊物,每期寄到案頭,一看三字行楷,就覺得應該有無盡的故事。

 

    真正意義上的博南古道,決非一座整天與羅岷山絕壁對峙的那座山峰,也不是蘭津古渡星光下那一聲聲漢時的猿啼。霽虹橋牽著博南山的衣袂,每天迎來送往的商旅、人馬已經變成整部永平史誌中,一些蹁躚而去的歷史。當然,也無法在商潮齊湧的永平縣城,俯拾到比鳥叫還清脆的馬蹄。

 

    這一切,永平人懂。矗立在城中心的鐘樓,為什麼要修建呢,當時縣委政府討論來討論去,決定修建的鐘,似乎就是為記住歷史。滴滴嗒嗒的每一秒走動,都是在複述博南古道「蜀身毒道」的凶險,復述漢王朝有些過頭的期望……

 

    住進一家古色古香的賓館,我看到手拄上了年紀的邛竹杖,品茗靜思的老板,似乎看到了一個著蜀布衣袂的行者,在大馬幫後面歇息時,那份淡澱與從容。文聯的朋友說,這位老板的父親,當年就是博南古道上進進出出的大馬幫頭,把蠶絲、茶葉、煙、鹽、中藥材等貨物運到南亞西亞諸國去,又把國外的棉紗、小百貨、煤油、寶石等運回永平進行交易。老板姓馬,說起博南古道,他先是輕聲一嘆,接著是一臉的興奮。他喝著茶,微閉著眼睛,從前,從前的博南古道,便一章一節從他的口中落下來。當年滇緬公路,穿插在博南山腹部,抗日的烽火,燃出永平人支援前線的佳話。「漢德廣,開不賓;度博南,越蘭津;渡瀾滄,為他人」的歌謠,很多永平人都記不住了,但這位老板卻能輕輕地哼出來,粗糙的音符,一粒粒落下來,很重。

 

    今天的永平縣,圍繞名彪史冊的「博南山」展開,方圓2884平公里的區域,居住著漢、彝、回、白、苗、傈僳等22個民族17萬人口。博南古道留給我的,更多是瞑想,這一想,便沉入歷史的深淵。現在很多縣都在作文化大文章,哪一位縣領導隨口便會誇下建成什麼文化大縣的大話,到頭來,什麼都化在酒杯中了。如果要扯,這可是個機會嘛,早在東漢明帝永平十二年(公元69年)就已立縣的永平,應該俱備這個機會吧。

 

    此前的永平,多是關於泡核桃、黃燜雞的消息,說泡核桃果大皮薄肉白油多,說的人一臉欣喜,聽的人卻不以為然,泡核桃在雲南的許多地方都有栽種,論起來,永平也算不上第一。就在我即將到達永平的途中,仍然是一個核桃節的廣告吸引了我的眼球,某縣正為一棵三百多年的老核桃樹祈求神靈的庇護,正在為泡核桃這一枚小小的果實搭起豪華的舞台,走穴的歌星魚貫而入,一邊領著納稅人的錢,一邊做著假唱的準備。我想,永平,這個漢代就建立的縣,難道博南古道文化的底蘊僅僅就止於泡核桃果大皮薄肉白油多的宣傳形式嗎?

 

    事實上,永平不應該是這樣,也並非是這樣。

 

    永平的文化,是金光寺古樸雄壯的建築,是雕工精細的匠藝,是構思奇巧的藝術珍品,是幾經戰亂仍藏於民間最終得以面世的經黃文獻與經書。明代著名旅行家徐霞客曾於崇禎十二年將金光寺作了細緻而精闢的記述,木蓮花在徐霞客遊記裡散發出淡淡的幽香。永平在做大做強博南古道文化大文章,但不尚空談的永平人,更多的時候,這篇文章是永平一幫文友木蓮花一樣清純的散文裡,北斗鋪的蹤跡,萬松庵的林濤,花橋古驛的奇秀,元代古梅的清瘦。所謂大音希聲罷。寫到這裡,我倒覺得永平的博南山文化傳承,得感謝一幫文人。作家李智紅等一幫文人墨客,用優美動人的文筆描繪出了當地的風土人情、風景名勝、風味美食,並將發表在國內外大報大刊,那一篇篇關於永平的文字,灌注著博南古道的魂。

 

    就餐於一家黃燜雞肉店裡,齊聚的是永平八位本土作家,話題又扯到博南古道。這條古道,仍然在永平作家詩人的華章裡,熠熠生輝。泛黃的史冊中,我看到的仍然是一個清燈幽暗的山寨,日子是馬蹄下紛至沓來的塵土,一頁接著一頁,沒有波瀾壯闊,也不是水波不興。

 

    大馬幫南來北往時落下的縷縷茶香,客棧裡東倒西歪的杯盞,說明這個地區與茶有過風花雪月的往事,有過因茶而起的紛爭。

 

    博南山脈,算不上豐腴,卻種出土特產遍地名聲。花椒,五十年代開始種植,但那時最高收購量不過8200多斤,1980年以後,花椒的生產有了較大的發展。尤其是近兩年來,種植面積大幅度上升,面積達2萬多畝,產品行銷省內外市場,深受消費者歡迎。以皮薄色白、飽滿個大、肉質豐厚、味道甜香適中而稱冠於大蒜之首的白皮大蒜,平均畝產都在1000公斤左右,經濟效益十分的明顯,是當地群眾脫貧致富,發展生態型農業的一項主要產業。

 

    這些都是晚餐時的話題,一班永平的文人坐在餐桌,說著博南古道的過去,說著永平的未來,倒不是小甄酒助勁,的確是永平這幾年的變化讓人充滿激情。

 

飯後,信步農貿商場,時值泡核桃收獲季節,大量泡核桃源源不斷地從博南山各個方位運送到縣城,在這裡完成初加工,貼上永平的標簽,最後上長途,到深圳以至國外。

 

    真是果大皮薄的泡核桃。一位年輕的姑娘正在過磅,從老板手裡領過一迭百元大鈔,數著數著心的喜悅便溢滿了眼臉。一問,才知姑娘家在水泄村,這已經是第四次運泡核桃到這裡了,家裡今年泡核桃收入一項就進五萬多元,還有3畝白皮大蒜,11畝花椒。

 

姑娘一臉自信,透過微黑的臉,我讀到永平人祖祖輩輩的厚望。

 

                        

                 2010.10.18 雲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