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鰲的濤聲

 

 

 

 

「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
  
         三河匯集的地方——博鰲,在這一個世紀之中,突然名聲大噪,在滾滾的
濤聲中,吟出了一首像蘇東坡般豪邁的詞,以呼喚新亞洲意識,促進經濟合作
交流的主題,那麼的澎湃,那一種氣勢,大有跨古橫今的磅礡。
  博鰲,成了全世界傳媒所報導的焦點。
  在還沒拜訪博鰲之前,我就對它有一份好奇的心,到底博鰲憑甚麼贏得世
人的注重,成為亞洲論壇舉足輕重的角色,而且又能將亞洲各重量級的人物聚
集到那裡,共同探討亞洲經濟命脈的趨勢,如何抗衡西方對亞洲經濟的宰制;
而且我國的首相馬哈迪醫生亦曾在盛會上,發表其專題演說。這一切,令我有
一份蠢蠢欲動的念頭,想找一個答案。
  終於在今年的清明時節,我如願以償的乘著四月的風,飛度了南中國海,
再次踏足日益思念的鄉土——海南島。
  來到了海南島,豈能錯過拜訪博鰲的機會?何況,我是來尋找一種聲音,
一種可以震撼人心的雄辯,以雄才大略的宏觀,如何建立一個「無邊界,全球
化」的經濟觀點。我希望能循著這一個腳印,改變我對全世界經濟變動的看法。
  我們一行人,乘著小型旅行車,踏上了征途,向著博鰲的方向奔馳。
  走出了南牛村,出了高速公路,一路奔馳往博鰲。
  進入了加積市,再轉折進入另一條通道,就是往博鰲的方向了。
  一路上,道硌很平坦,街道整齊,只是少了一份熱鬧的氣氛。這與二月二
十七日所舉辦的「亞洲論壇」氣氛,有著天壤之別,有的只是疏落的居民在走
動,或是一些大型的旅行車到來,充塞一點熱鬧的畫面。
  博鰲,位於瓊海市,屬於東線的小鎮,面臨南中國海,終年傾聽南中國的
濤聲。另外,這也是一個三河匯集的地方,那是萬泉河,九曲江和龍滾河河口
匯集的地方,所以這裡也是混淆三種不同鄉情的河口,滾出了一股千變萬化的
浪潮,還有濤聲。
  曾透過電視,目睹盛會的狀況,還有博鰲地方的風光明媚,於是就抱著一
種期待的心情,來到了博鰲。
  車到了博鰲海邊,這才見到人潮的湧現,就像眼前的浪濤奔騰,絡繹不絕.
陽光灼熱,加上海浪和波光的反射,令我難於睜開眼睛。
  踏在博鰲的土地上,我在傾聽一種聲音。
  聲音,是一片濤聲,還有人潮聲。
  博鰲,托亞洲論壇的福,把一個藉藉無名的小鎮,搖身一變,成了萬眾龐
愛一身的小鎮,而且身價百倍,可以大賺旅遊業的生意,帶動當地經濟的流動。
  海邊,有不少販賣紀念品的手工藝品,價格廉宜,手工精美,但我無暇觀
看,我在尋找目標,一個轟動世界的「亞洲論壇」的場地。我游目四覽,見到
的只是闊大的廣場,還有不斷廣建的五星級酒店,不然就是一些海邊建設的海
鮮攤販。
  海風很大,帶來的風,我不覺得清涼,有的只是炎熱的氣體,幸好我們這
一些熱帶的孩子,早已習慣這一種亞太氣候,所以還可以適應這一種氣溫。
  經過了一些度假村,我才找到了場地。
  那是一個建築新穎,屋頂尖尖向上升,然後向四面不同的方向闊展,形成
多角形狀的建築物。
  我找到了「亞洲論壇」的場地,也找到了通往雄辯滔略聲音的腳步。
  虛擬的聲音,開始從堂中傳出來,共同意識的論點,滔滔不絕的響起。
  我注視著那已是空曠的舞台上,彷彿見到各國不同領袖的偉論,在台上紛
飛。
  這個舞台,是中國最新的外交橋樑,以銜接與亞洲各國的經濟聯繫,粉墨
登場演出的一場好戲,凝聚新亞洲經濟意識,抗衡西方對亞洲經濟的宰制。這
個論壇的主題是「建設一個繁榮,穩定與和諧的新亞洲」,已獲得各國的首腦
,前政要或學者的支持,踴躍的出席該項會議。中國國家主席江澤民也為這個
盛會提了一首詩:
  「萬泉氣象新,水闊晚風純,四海群賢聚,博鰲更喜人」
  由此可見,中國對於這次論壇的重視程度,可見一斑。
  這個論壇,不外乎強調建立一個屬於亞洲人主導的經濟組織,如何保護亞
洲人的利益,不受西方國家經濟的割制和剝削。這個論壇,於是就有了四個特色:
 
  1☆ 唯一涵蓋全亞洲範圍的高層次對話場所。
2☆ 參與者廣乏,有各國政界人士,專家學者,企業家和工商界領導人等,
是一個非官方,非營利而開放性的組織。
3☆在博鰲會址設立亞洲研究院,作為論壇的附屬機構和智力支持系統,研
院將開展對亞洲經濟,技術,社會文化等相關課題的研究,並為這些領域人員提
供教育及培訓,未來這裡將成為亞洲問題研究中心。
  4☆ 二零零一年舉行第一次大會後,每年定在永久會址中國海南瓊海市博鰲
召開大會。
 
  亞洲論壇決定設立在海南島,有助於中國扮演一個積極的領導角色,肩負使
命,並且任重道遠,無遠弗屆。
  這一個場地,並沒有四面圍牆,所以我可以同時聽見海濤的怒吼,它的亢奮。
  我突然有一種肅然起敬的感覺。
  博鰲,只是一個很普通的小鎮,它的重要性,不在於旅遊,我相信,它的真
正內涵,在於其對亞洲經濟發展所帶來的建設性。
  在我離開博鰲之際,身後的南中國海的濤聲,依然滾滾的響著,而博鰲所應
持有的特色與貢獻,也不會隨著我的離去而在心裡消失,反而更亮麗。
 
  
註:部份資料摘自「亞洲週刊」。         
 2005.4.19寄自馬來西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