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風秋雨中的詩吟(八首) 

豁蒙樓的端午—— 南京的詩人節

    被譽之為「金陵第一詩窗」的豁蒙樓,是兩江總督張之洞為了紀念其門生、戊戌六君子之一的楊銳而修建的建築,位於有「南朝四百八十寺之首」讚譽的古雞鳴寺最高處、風景集散地雞籠山的東北端。

    1929年冬,黃侃和陳伯弢、王伯沆、胡翔冬、胡小石、汪辟疆、王曉湘等七位民國教授,在此開豁蒙樓上詩酒聯句之先河。2007年之後,每逢端午,南京詩人都要從四面八方趕來,在此以詩相聚,交流詩藝。一年一度的金陵端午詩會,成了這座古老城市一道亮麗的風景。         ——題記 

 

汨羅江上的風,催熟了

玄武湖邊的枇杷

飲一口雄黃酒的江南

醉倒在「金陵第一詩窗」的

窗臺

 

豁蒙樓上,抑揚頓挫

一個古老的意象

從悠悠夢幻中慢慢醒來

 

端午,南京的詩人節

在一次次的新詩聯句中

追逐那一串古老的『天問』

時間之流水,此刻正滋潤著

一片生命的鬱鬱蔥蔥

 

一葉滿載『楚辭』的風帆

正向古城街心的花莖裡

輸送細雨聲中的淅瀝

星光下,一顆飄泊的靈魂

於今夜回家……

  

板橋浦的月亮

板橋,揚子江畔一座普通的小鎮。大詩人李白曾經在此賞月

沉吟:「獨酌板橋浦」……

 

悠悠板橋,粼粼閃動的

江水在一葉征帆中

流入肌膚般的古典意境

 

只為撈起一輪落水的

殘月,我跌進江濤

在一壇憂愁中與李白同醉

 

月光的浮力,把我的歌聲

舉過頭頂。鳳凰台上的

鳳凰,今夜與大鵬一道展翅

 

一壺酒裡,燦爛的星光

在運行日月之明

一支筆拓開斑駁的歲月

 

那一滴唐人的淚,滾燙在

新世紀一片火熱的工地

靈魂在早春的疼痛中享受快樂

 

板橋浦的月亮,照耀著

滔滔東去的萬里大江

這個月夜,看神州風景獨好……

 

走進開華文化大院

 

位於205國道旁的胡集開華文化大院,以其豐富多彩的文化生活

與深厚的文化底蘊,深深吸引著周圍的村民與眾多的國學愛好者……

 

細雨中的沉吟,為小鎮

昨夜的滄桑押上韻腳

展廳的一只瓦罐,收藏著

民風民俗的苦樂與酸辛

 

孩子們的朗朗讀經聲中

一個老人潑墨揮毫

一幅長卷,亮出了他那

錚錚的詩人風骨

 

一張宣紙,在他的筆下

穿越千年煙雲

一群圍觀的莊稼人

在他的詩與美之間流連忘返……

 

走進花鄉,走進胡集

走進開華文化大院

我的夢境在清風中昇華

我的靈魂,從此不再漂泊

 

車水馬龍,小鎮的五月

張開騰飛的翅膀

開拓創新之路,鵬程萬里

華夏文化之樹,千古常青……

 

一個村莊的記憶

 

雨後夕陽,清風習習。在古城近郊,我走進一座別具一格、風味獨特的

西善橋歷史文化博物館……

 

賁家的井欄,李家的

瓦,在悠悠歲月的

皺褶裡收藏著昨夜的

往事。這夕陽中的

一截水流,被幾聲鳥鳴

輕輕地提起。

 

孤寂的帆,正通過內心

那條狹窄的航道,在

晚霞中默默地前行。

走進西善橋歷史文化

博物館,我的四週

掛滿一個飄泊者的驚嘆!

 

光緒年間的水車,似乎

還在轉動。18世紀的

那一只雕花床上的麒麟

見證著一對對新人的

洞房花燭。仰望從呼吸上

滑落,不知此刻身在何處

 

姐在田裡插秧棵,抬頭

看見娘家的哥……

情歌悠悠訴相思,驚醒了

酣睡的阮大人。一聲

長嘯東軒下,玄妙悟靈

能通神。文殊村裡舞新姿……

 

六朝一滴炙熱的淚,滾燙在

21世紀的今天。一塊碑廊、

一束火焰,千年文化有傳承。

一個村莊的記憶,馱著一個

民族的夢。艱難跋涉的

思想,在沸騰的血水裡熬煎!

 

今夜,我將一支青春的柳條

插入這都市化擁擠的縫隙。

那粼粼閃動的秦淮新河,正

流過一個古老的意境。希望的

田野上、希望的地平線,已經被

加工成一根連接黎明的鎢絲……

 

棲霞山下的醉秋 

 

三杯兩盞小酒  迷失了

曲曲彎彎的歸路

菊花開了  稻子割了

桔子紅了  鴨子肥了

舞姿翩翩的蝶兒

跌落在芬芳的花叢

一列風馳電掣的高鐵

追逐著五彩繽紛的好夢

 

山上的楓葉  飄弋著

昨夜的颯颯西風

陽澄湖爬來的大閘蟹

爬進了街市的燈紅酒綠

煙雨中行走的黃昏  淪陷於

一個夜晚的夢幻  此刻

滴落在你我頭頂的不是雨滴

是棲霞山下的醉秋……

 

十五的江南月 

 

八月的桂花  飄香在

月色迷離的江南

去年的歌聲  懸掛在

沙沙梧桐的樹梢

 

十五的江南月  尋覓著

翩翩飄去的身影

記憶中堆滿的碎片  被

遺棄在昨夜的回收站

 

讓眼淚去追趕飄散的

夢  讓笑聲為我的文字

活血化瘀  刮骨療傷

江南月  跨越滄海桑田……

 

英雄的柴米河(修訂稿) 

 

那些年,一場風暴蓆捲沂沭大地

那些年,一場噩夢在陽光下泛濫

入侵的倭寇燒殺虜掠

太陽旗下,颯颯的秋風

橫掃千里平原,到處血流成河

 

湯澗街的血案,周集鎮的

活人坑。桑墟的臭狗陣

這天地之間充滿血腥

佛祖在流淚,杜鵑在滴血

慘淡月夜,被愁雲遮了星光

 

大地不可侮,人民不可欺!

英雄的柴米河在怒吼

裹著烏雲的雷電,洞穿了

密閉的天空。不屈的

頭顱,在劃開陰沉的天幕

 

一場大雨,落進深秋的黃昏

行走在柴米河畔,我的淚

已被凝固成一粒琥珀

夜梟的影子在對岸徘徊

當年的強盜,又在借屍還魂……

 

謁沭宿海抗日中學紀念塔(修訂稿) 

沭宿海抗日中學於1940年冬成立於蘇北一個偏僻的村莊。抗戰期間,學校採取流動教學形式,培養抗日幹部逾千名,為抗戰勝利作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為紀念其中壯烈犧牲的三十餘人,上世紀90年代建次塔於沭陽縣虞姬公園。塔頂裝56只風鈴,含「居安思危,警鐘長鳴」之意。

 

那子彈的穿透,已經從釣魚島

抵達遙遠的昨天。被撕裂的

記憶,猶如一場無法中止的噩夢

在一個人的長夜蠟燭成灰

 

澄淨的天空,飄溢著英烈當年

啼血的詞語。壯士已去

思想,在沸騰的血水裡熬煎

時間,不過是一種疼痛的蔓延

 

戰爭的廢墟上,抗日的旗幟

在烈火中陷陣衝鋒

大刀,向鬼子們的頭上砍去

一滴滴熱血,讓這片土地變暖

 

氣貫長虹,光照千秋

不忘國恥,警鐘長鳴

一座歷史的丰碑

一縷永不磨滅的民族之魂!…… 

                                                 2015.6.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