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克成教授和與癌共存新思維

 

( 一 )

 

我們處在一個聞癌色變的年代。

 

多位好朋友,有比我年長的,比我年輕的,與我同齡的,先後被癌魔奪走性命。今年,攝影家陳紹文因肺癌,容紹新因腸癌又相繼去世。在追思會上,香港攝影界朋友們相對無言,誰也不能預知自己何時蒙癌寵召。

 

癌症是世紀絕症嗎?癌症可以治癒嗎?上了年紀的人驗出體內有腫瘤該怎麼辦除了手術、放療和化療,還有另類治療方法嗎?大家都不清楚,但都很想知道。

 

上個月廣州復大腫瘤醫院把健康講座辦到香港來,由總院長徐克成教授主講《與癌共存》,介紹他倡導的3C+1P綜合治療法,以及復大團隊治癌的成功經驗,繼而由副院長陳繼冰博士講解第四代腫瘤免疫療法——嵌合抗原受體細胞療法,多位接受過復大腫瘤醫院治療的病患者先後上台,講述自己接受治療的經過和感受。座無虛席,140多名聽眾都獲贈徐教授的新著《與癌共存》(Live With Cancer)。溫馨和讚嘆洋溢整個講座,講座與新著向癌症恐懼陰影投下新曙光

 

今年75歲的徐克成教授是一個十分傳奇的、永不言倦的、高瞻遠矚的、大愛無疆的、在國內外受到充分肯定的治癌專家。 他是教授,主任醫師,博士生導師;現任暨南大學醫學院復大腫瘤醫院總院長,廣東省生命之光癌症康復協會會長,國際冷凍治療學會主席(前幾天剛滿任),亞洲冷凍治療學會名譽主席,中奧冷凍治療協會中心中方主席,日本低溫醫學會特別顧問;主編出版專著31本,醫學論文及綜述等508篇;2012年獲國家衛生部“白求恩獎章”,2014年獲中宣部授予“現代楷模”稱號。

 

徐克成教授與同道在廣州創立民營的復大腫瘤醫院,致力引進世界最新的醫療技術,通過嚴格的臨床實踐取得國家認可,為國內外癌症患者提供先進優質的醫療服務。他2006年發現自己患上膽管細胞性肝癌,這種癌症患者能夠活上5年的機率只有5%,但他接受手術等治療後,至今已健康地多活了,並且繼續工作了九年。他說:“作為一個醫生,我可能更知道怎樣給病人最佳治療,作為一個病人,也可能更了解最需要的治療是什麼”。雙重身分有助於他以“與癌共存”的新思維探索治療癌症的3C+P綜合模式:CSA,即氬氦刀冷凍消融和納米刀超高壓脈衝消融療法;CMI,即微血管介入療法;CIC,即聯合免疫療法;P,即個體化治療。這些綜合治療模式最適合中晚期癌症病人,不宜動手術或放療化療無效的病人。

 

徐克成教授實事求是地說:存在體內的癌細胞是不能完全消滅的,我們要懂得與癌共存,“我不會對患者說能治好他們的病,但我希望他們能多活幾年,在延續生命「長度」的時候,還能注重生命的「寬度」,能感受到社會的溫暖和關懷”。曾在復大接受治療的人各有說不完的故事,他們為徐教授所說的生命長度和寬度做了最好的詮釋。

 

( 二 )

 

照相機已經成為身體的組成部分,我帶了一部數碼照相機和兩個鏡頭去聽講座,準備隨時聽命視覺感覺指示,不失時機地作出反應,捕捉一兩個值得記錄的社會生活景象。不同作業帶不同的器材,這次所帶照相機是 Sony a7Rii,取其影像具有高達四千多萬像素,在暗光環境使用高ISO曝光值時噪點控制得好的優點,鏡頭則棄易取難,不帶自動對焦取景方便的變焦鏡,帶了需要手動對焦的德國徠卡廣角鏡 Leica Summilux M 35mm/f1.4 和法國愛展能中焦鏡 Angenieux 90mm/f2.5 ,取其結像柔和,高光暗光兩極控制得宜的長處。

 

可能是有心人的善意安排,我的座位在會議室中間通道右側第二排第一個位置,左邊的講台和中央的熒幕都在所帶鏡頭能夠涵蓋的範圍。我發覺徐克成教授的講解,除了聲情並茂,他的肢體語言也很有特色,於是決定使用廣角鏡頭把講者與熒一起拍下來,用以交代事件背景,然後轉用中焦鏡頭(即俗稱人像鏡頭)集中捕捉他的神態和手語。在一組圍繞主題的影像中,大場景與小特寫相輔相成,即統一中又有變化,可以增加視覺的節奏感。

 

根據現場環境,我使用曝光指數 ISO3200,光圈8,快門速度1/60秒。由於與拍攝對象的距離頗近,拍攝對象的手語動作速度快,我坐在原位,一共按了122次快門,攝入鏡頭的手勢,有定格清晰的,有呈模糊動感的,有左手的,有右手的,有大同小異的,也有過於模糊或遮掩了臉部而不可取的。檢視照片,講者的表情告訴我,他似乎沒有受到我抓拍動作的干擾,我一直耿耿於懷的惶恐心情得到了紓解。

 

為什麼要不停地拍,拍那麼多張?是對自己捕捉瞬間的能力缺乏信心嗎?不是,這與信心無關。有些社會生活場景,其組成部分的相互關係,例如人與人,人與環境的相互關係,不斷發生時空的變化,我們必須憑藉過硬本領抓取稍縱即逝的決定性瞬間,即盡可能抓取形式與內容二者相對完美的組合。但有些社會生活場景,例如舞台表演,又例如講座中講者的姿勢和神態是有持續性的,我們不可預知哪個瞬間最典型,最具代表意義,於是只能注視每一瞬間,連續抓取每一個認為可能更好的瞬間。事後在眾多的影像中作出選擇,選中的影像可能是在最早時段已經拍到的,也可能是在最後時段才拍到的。專業攝影師,或者精益求精的業餘攝影人,都會這樣做。

 

徐克成教授在最近發表以《什麼是醫生》為題的一篇文章中說:“醫生這個職業,註定要永遠不斷追求。只有創新、追求,才能稱得上是稱職的「醫」人生命的醫生,是具有「醫者父母心 」的懸壺濟世人”。

 

追求與創新也是藝術的生命,我嘗試以新穎的組合形式呈現我這次拍攝的一些照片。在一百多張照片中挑選11張排成方陣,中間一張彩色,統帥全局,說明事件,周圍十張轉為黑白,特寫講座中的懸壺濟世人徐克成教授。

                            

                                                                                        2015.1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