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堤岸的粵曲粵劇

 

  根據一般對粵曲粵劇愛好者的記憶:約在二三十年代前,堤岸華人因忙於生活,對娛樂沒有多大的興趣與關心。後來有位法國銀行買辦蘇天疇在西貢職員宿舍集合了多位志同道合的同事共同玩音樂。由吳寶珊作掌板、二胡郭潤富、色士風陸壽年、秦琴黃勒柏、椰胡陸壽南、月琴何南潮。並由蘇天疇主唱、子喉倩如、丑角朱才安,雖然寥寥可數,但也似模似樣。

過了一段時期,堤岸經濟漸趨繁榮,參辦街羊城酒家經理葉清也愛好粵曲,便與晨光攝影院東主、民星報記者余九叔茶叙共商組織音樂社,招集人才成立“大鳳凰”業餘音樂社,並在洗馬橋新華大酒店設局演唱,培養了不少業餘唱家和音樂好手。當時吧哩街何三郎亦是知音,也成立了“韶風音樂社”,每週的二五在西貢廣播電台播唱粵曲風摩一時。

  不久,崇正體育會組織中樂組,大鳳凰全體藝員加盟效力。該會每晚排練、星期日演唱錄音,開創了業餘曲藝界錄音保存的先河。後來穗城體育會又組織中樂組,大鳳凰原班人馬返回穗城,以正名“粵曲是廣州音樂”!

  由于大鳳凰轉往穗城,崇正中樂組聘請香港丑生梁少珊任教練、聘音樂家彭興成領導音樂,並獲多名前輩客串導師,召集人才擴大中樂組,當文武、丑旦、青衣刀馬齊全,又獲國術組任龍虎武師,崇正先後演出──紅了櫻桃碎了心、洛神、西施、俏紅娘、再世紅梅記、龍鳳爭掛帥、火網焚宮十四年等名劇,大獲客籍人士讚賞。打開了音樂社演粵劇的序幕。

  堤岸是華人聚集最多的地方,雖然有五幫之分,且各有各之鄉言與方言,但由於百年來這些華人共同體中,無論社交或經濟、學術上都用廣州話交流。久之,廣州話(一般稱廣東話)成為西堤歷代華人必然的溝通語音,故粵曲粵劇就成為當時華人社會業餘學習與演唱的娛樂。

  雖然堤岸經濟已萌芽,但演粵劇是很少觀眾的,後來有一位閩籍殷商,因愛好粵劇,便從法國請來一位工程師在總督芳街興建一間“大舞台”開演粵劇,班名“祝年華”。聘曾紀湖任總經理,從香港聘來一班佬倌,推出幾套劇本後,因不善經營而宣佈散班。

  六十年代是粵曲粵劇開始發展時期,友聲音樂社社長王杰銘在各同鄉會、各姓氏的音樂社與愛好粵曲人士的公推下出任音樂社主席,邀請各音樂社輪迴“在東方歌壇”演唱,將收入報效   廣肇醫院。同時期,班政家邵榮把梅山街尾專演“越南古劇”的八姑戲院租來,裝修後改為“永興戲院”開始演粵劇,班名“普長春”特聘馬師曾、騷韻蘭前來登台,演出老馬首本戲“賊王子、龍城飛虎將”非常吃香,繼老馬之後又聘薛覺先、嫦娥英等人上陣,薛老首本戲“胡不歸”破票房紀錄。

  永興戲院後來易主改為中華戲院,是兩棲戲院,有佬倌做大大戲,無佬倌放二手電影。當時吧哩街中央戲院原是專放映西片的,後來也演起粵劇來,由譚笑珊為大旗手,組成“大精神班”,聘請梨園藝人如衛少芳、陳醒章、黃鶴聲、吳劍君、伊秋水、周少玉等先後在此登台,後因虧蝕過巨,乃宣佈停演。該院賣給黃大後全部裝修,改名高陞戲院,將“大精神”改為“大羅天”,聘請馬師曾、陳露薇、半日安等來堤演出,將頭台“萬惡淫為首”全部收入和新馬台下義乞得款全數捐贈廣肇院作經費,聲譽大揚。接下數場,雖然新馬盡了很大的努力,但難敵當時在大光戲院演出的任劍輝和白雪仙。新馬惟偃旗息鼓回港。高陞戲院後來又賣給潮裔翁文生,改名“永同慶”專演潮州戲劇。

  六十年代尾七十年代初是粵劇全盛時期,到堤岸來獻技的粵劇紅伶除上述各名伶外尚有在三多戲院演出的何非凡、李超凡、梁醒波、梁無相、潘有聲。娛樂戲院的廖俠懷、陳錦棠、黃千歲、廖金鷹;在大光戲院的芳艷芬、白玉棠和後來在豪華戲院登台的有張醒非、羅劍郎、鳳凰女、劉克宣、王劍鳴、何驚凡、陶三姑、鄧碧雲等。其他早期曾到堤岸演出的伶人還有千里駒、李雪芬、蘇州妹。白駒榮、桂名揚、黃超武、陳蘭卿、張月兒、徐柳仙、紅線女、秦小梨等。

一九七五年南北統一不久,第五郡文工團通過文化廳的准許組織了粵劇和潮劇,在三多戲院和皇宮戲院試演數場,反應良好,又經過一連串的試演,文化廳認定戲班名稱和劇本不附合客觀環境,結果獲改名為統一粵劇團和統一潮劇團,改編越南一些民間故事作劇本。由於當時環境與現實生活影響,粵曲粵劇呈現低潮。至到一九八五年國策更新開放,各音樂社重新組織;粵曲粵劇以新的姿態演唱、表演,在市各民族文學藝術的協助下,數度邀請香港、中國粵劇到越南來演出,但票房紀錄很低,虧蝕不少。過後就沒有人再邀請外來的劇團了。

十多年來堤岸人民的生活不斷的提高,對歌曲歌劇的欣賞力各別。尤其是在市場經濟的今天,一切都要簡便快速。年輕一輩的嗜好都集中在新潮的音樂歌劇;尤其通過市文化廳,電視台等有關方面對現代藝術歌劇不斷的推動創新中,給本市民眾的業餘娛樂欣賞層出不停,範圍之大,藝術節目之廣連越南南方傳統性之改良劇、改良曲都受到很大的影響!

現在粵曲在各樂社的支持下,多數在茶肆的早點或酒樓的晚宴中唱奏仍然延綿著;而粵劇則每年在新年間和三月天后誕酬神演出外,雖然十多年來一直得到市各民族文學藝術會的關心、鼓勵,但仍然不能恢復昔日的風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劉為安散文集《堤岸今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