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宗親會

 

  堤岸有宗親會組織約在二戰結束後十多年間,通過對外發展貿易通商,社會經濟恢復正常,因而也受到香港、星馬各地華人宗親會組織的影響,堤岸名人黃勃雲首先在阮豸街新嘉禾里斜對面開創了黃氏宗親會,並以該處為會址,通過各華文報宣染,成為當時各姓氏的一大盛事。 

  黃氏宗親會成立不久,其他各姓氏也開始籌組、申請執照成立宗親會,並合資買會址,成為當時最時興的一類社團組織。而各姓宗親會的核心領導皆為當時社會名流和大牌號老板組成;有些姓氏還聘請了當時一些高官、權貴的宗親擔任顧問,甚致是立案會長。

  宗親會的宗旨是為聯絡宗親、敦睦宗誼、親愛互助、團結一致。並建立神龕迎立祖先神位,定期春秋二祭。作為慎終追遠,緬懷先人,繼承發揚固有孝賢之傳統道德。同時亦以互助互惠為本宗宗親謀求福利;扶持及栽培下一代優秀子弟,備作服務社稷、服務人群。

  堤岸宗親會一直發展了十多年,到了一九七五年,我國南北統一,在社會改造的過渡時期中,一些經濟能力好者都出國定居,各宗親會也跟著解體。會址由軍管或地方政權徵用,結束了蓬勃一時的各姓氏組織。

  一九九零年通過國家進行革新,在大力推動經濟發展的同時,政府也特別關心到民族文化教育與宗教信仰。准予各華人姓氏成立宗祠管委會,並列為坊祖國陣線宗教組、後改屬坊祖國陣線成員。本來五十多年以前,堤岸早有幾個姓氏買地建起祠堂來,作為長居久安地祀奉列祖列宗。後來郤給宗親會的發展,形成了建立宗祠一事被社會淡化,甚致被人遺忘。

  各姓宗祠管委會到了一九九二年才相繼地申清立案活動,並遵照已經成立的宗祠模型組織。各姓宗祠管治委會(一般稱為宗祠理事會)的組織與宗旨也與當年宗親會組織沒有多大的差異,只是名義上的分別而巳。惟華人自一九七五年後,獲政府認同為五十四個民族成員之一後,華人對國家與社群的責任更為重大。故各姓宗祠理事會除保有原訂的活動宗旨外,更要配合地方祖國陣線(包括坊級與郡級)參加地方社會福利義務,加強對社會慈善、勵學、賑災等運動。如每年年底歲暮濟貧、建贈溫情屋,贊助貧窮失學者再挽書包上學堂,給病痛貧困者贈醫施藥等等。

  各大宗祠理事會歷經十多年的發展,已經成為堤岸時尚的社團組織。除每年春秋二祭隆重慶祝外,每當新理事會上任(大部份以二年為一任期,滿任後改選新理事會。並在祭祖的吉日就職)。是該氏姓的一個重大日子,往往會假酒樓大擺筵席,舉行族人大會,邀請社會名人到來觀禮。故一般大姓氏酒席擺上百座也是常事;有些名堂好、理事們交遊廣闊的大姓,則酒席打破二百席的紀錄也不稀奇!

  堤岸姓氏宗祠新理事會就職是人力財力集合的一個盛會。有關工作籌備、人事分工、酒席的地點,通常都要提早兩三個月的時間。新理事會就職盛會令族人皆大歡喜者不外是抽幸運獎。禮台上琳琅滿目的禮物,幾乎是人人有份。禮台上中越語司儀唱票時,不斷地牽動每人手上的席券,人人都關注席券上的號碼。每人都被幸運兒的一個熱水瓶、一座風扇吸引著,還有那電視機、CD頭、大冰箱,令貴賓們都黏住腳根、等待自己的彩氣。往往一個上好的幸運兒,只花七美元的席券代價,就會領到一個大冰箱或一台電視機的,這又何樂而不為呢?

  各宗祠理事會就職典禮已經成為堤岸華人的生活習俗,也是最時興的文化風尚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劉為安散文集《堤岸今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