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琼瓊府同胞

 

  為保存和發揚瓊府同胞的傳統文化和獨特的舞台藝術,瓊府會館理事會一向致力良好地保存文化歷史遺跡。快二百年的海南天后宮仍然紅磚綠瓦、美奐美侖地屹立在第五郡十一坊陳興道路段,與附近的穗城、義安、崇正、二府合稱堤岸五幫會館;而各會館皆有其獨特的建築風格。雄偉、美觀,體現了各族裔深奧的文化底蘊。

  瓊府同胞又稱為海南裔同胞,原為中國廣東省海南島的居民(海南島1994年中國設經濟特區、1998年獲立為海南省),約在公元十七、十八世紀,通過水路交通之便,一般慣於放棹遠行貿易的瓊府先民己經在我國東北部和西南部沿海各省交往貿易。有的喜愛南國的風情人物而定居下來。在我國的中部順化、蜆港、會安、三岐到平順各省都有客住三代以上的瓊府同胞;而極西南部的金甌。迪石、富國島也有不少瓊府同胞寄居。故瓊系與廣州系、汕頭系、客系、閩南系是由中國移民到越南來的五大語系。至於五大語系的共通處是為敦睦鄉誼而成立了會館、關照寒暖、扶助病痛而建醫院、為發揚文化、傳統道德而建學校、為尊崇信仰而建廟宇、老有所歸而立墓園。

  堤岸瓊府同胞是清朝、明朝各年代和二戰前後的移民。其中也有不少來自我國東北部和西南部遷居來的。瓊府同胞以克苦勤儉、團結合作、做事認真享譽。除了持家有法外,精於經營酒樓與餐館業。此外也涉及其他行業,如紙業、運輸、航海等都有知名度的人。至於文化、傳統藝術,如歌劇,古樂、書法、繪晝都有傳人。信仰則以天后宮諸神來安撫心靈,寄望神佑。祈求風調雨順、國泰民安。

  瓊府會館歷屆理事會,一直都良好地保護廟宇和廟內歷史文物,同時也關心瓊府子弟的前途,推行新風尚,促進勉才勵學活動。也為族裔與社會福利,會館更積極地推行慈善工作。為保持傳統藝術,讓瓊府子弟都能對文化之認知,會館也正在籌備各類文娛培訓班。此外,會館在每年元宵節前後循例在廣場上公演多晚瓊劇神功戲。藉此,也讓鄉裔們有更多的機會見面、促進鄉誼的感情。

  說到瓊府會館的神功戲,不得不提起瓊劇的活動過程。據瓊府會館的資料,瓊劇藝術活動約在四十年代初期,與粵劇粵曲的發展過和相似。初期是由喜愛戲曲藝術的海南同鄉,閒時集中在一起奏樂唱曲,自我娛樂。後來漸漸有了組織。據一般資料,最早成立的是南光瓊劇社,後來又有了同聲、聯聲等瓊劇社成立。這些瓊劇社皆屬業餘性貿,以歌會友、促進鄉情。重要的演出還是以每年春節的神功戲為主、目的為酬神,也為服務鄉親、服務地方群眾。

  一九七五年後,為適應新環境,瓊劇社也像其他劇社皆偃旗息鼓,各奔前程。到了一九八三年由昔日聯聲社瓊劇社長吳聯坤先生動員其他散的劇社演員回歸,集中在瓊府會館,組成瓊劇組東山再起,與潮粵統一劇團成為胡志明市三大古裝劇團。

  二十多年來,每屆春節(上元節期間),瓊府會館廣場上都有演神功戲來酬神。據統計曾演出的戲劇約二十齣,劇本內容以中國民間故事為主,如春香蓮、穆桂英、寶蓮燈、雙鳳奇緣、井邊會、牡丹紅、十奏嚴嵩等,鳳騷一時。除此外,瓊劇組也多次獲邀赴迪石,富國島、藩切和鄰近各鄉有瓊裔同胞集聚的地方,演出酬神。皆獲群眾熱烈歡迎。

  瓊劇能夠保持薪傳至今,有賴劇組藝人愛業敬業,繼續保持原有的衷誠,不氣餒地奮鬥;同時也通過瓊府會館理事們的關照輔助才能提升壯大。

  瓊劇與粵劇、潮劇、閩劇是堤岸華人傳統藝術,也是民族文化的精華。希望通過市各民族文學藝術的關心下,也得到各界熱心人士、愛好民族劇情的同胞們大力支持讓瓊劇能夠有更好的條件發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劉為安散文集《堤岸今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