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三)新年風尚

 

  華人聚集眾多的堤岸,百年來大都保有傳統生活習俗。五十年代以後,雖經客觀環境與都市生活的影響,一切都簡化,甚致有些被淡忘。但過時過節在堤岸半世紀來仍然保留、延承著。每當時序進入農曆臘月,是堤岸人最繁忙的一個季尾。為了總結三百六十五天的得失和迎接新一年來臨,人人都忙著、行行都忙著。

  每年臘月十六尾禡後,各大小經營戶開始擇吉日來酬謝神恩,民間則例行大掃除、修理門面。到了十二月二十三日則買老鼠糖、打薄餅、花生糖來謝灶,又購買揮春佈置廳堂。年三十晚接灶後吃團年飯,此前各遠行的親人子弟都在三十晚前趕回團聚。除夕夜接近時,人人圍著香案週邊共同守歲。當時鐘長短針指天交接時,就聽到爆竹響連天、轟霳滿城,有錢人家則鞭炮十來米長,散了一地紅,沒錢人起碼也能燒上一兩包。人有我有,皆大歡喜。

  在新舊交替時刻,每家主祭人開始禮拜神佛,祈求家庭幸福、人人平安、百業興隆。做生意的人更求東成西就、貨如輪轉。禮拜結束,子孫向家長祝福、享紅色;家庭代表也開始到附近各寺廟去上香,求個吉利、求個佛緣。

  也在此同時,堤岸阿婆廟(天后宮)、借富廟(關帝廟)、二府廟、觀音廟、霞漳天后宮、海南天后宮等都是人山人海處在煙霧中,但見虹星點點轉移不見人身。一些有心人,要花上半小時才能在人潮的推動中流到廟宇的正殿,剛插上一柱香,未及向神壇葡拜就被擠著走開了;有些人抱著心願要到神壇前裝上一柱香,未及找到地方就給人潮擠出了邊沿,惟有惋惜地在廟門前托著石獅子、石火龍代報心願,然後快快離去。

  每年年初二早上拜了祖先後就圍著吃開年飯,飯後人人可以出門拜訪親友拜年。家中也開始迎接親戚朋友拜年賀歲。此例一直到年初四各人才可以旅遊或遠行。

  人說堤岸是越南的華埠實不為過。設想每屆農曆十二月,堤岸開始出現迎春的氣氛了。獅鼓鼕鼕,賣獅頭的小推車沿著大街小巷去推銷,敲醒了孩子們新一年的夢想。穿新衣服、豆(手旁)利是。還有吃不完的糖菓餅乾。這時在第六郡吳仁靜街的獅鼓市場也開始成行成市了。一些專供在禮神禮佛用品專賣店和操時節找活的小商,也開始出來霸佔地盤或情商舖位來擺賣新年用的飾品、各類印刷字畫、揮春、利是等。

  農曆十二月是一年中最忙的,行行忙、人人忙。我們不妨想起,打由陳興道(水兵街)愛華酒家直落大世界豪華戲院一帶、三多戲院(梁如學街)、皇宮戲院(趙光復街),一帶,海上懶翁(舊品湖街又叫孔子大道)、馮興(巴哩街)二府廟一帶。還有白鐵街市附近各市集,除了擺賣上述各類飾品、印刷揮春外,也有不少老學、書法手在各街角擺上一張書桌、一疊紅紙、墨汁、金水、墨碟(墨條、墨研),隨時為顧客服務。尤其是十二月十六過後,墨香滿天飄,是這些現成的揮春手大展長才的機會了。只見每人背後靠壁處都掛滿了新春大吉、新年快樂、迎春接福、老少平安、生意興隆、貨如輪轉、財源廣進等。在街角一位老學究剛寫好一對長聯:天增歲月人增壽,春滿乾坤福滿門,筆走龍車、墨未乾,惟有用一個水晶球壓在書桌的一角,圍觀的人贊不絕口。

  至於各大武館的醒獅隊,到了十二月更為繁忙、密密練習,準備在新年中大顯身手。每年年初一開始各獅隊輪流到各寺廟去敬神,然後到各預定戶、企業去拜年賀歲,有時也參加鄰近各市鎮的新春義演節目,一直到正月十五元宵盛會過後才偃旗息鼓。與此同時各大會館的酬神戲棚也在正月初十過後構架、安排演出節目。一些會館在十二起(最遲是十四晚),為酬神也為娛樂群眾,每晚都有節子戲和一些助慶節目參加演出。到了正月十五元宵節正日,是各會館舉行投燈儀式更為熱鬧,一些著意聖燈、神燈的善信叫價沸騰,每類都有高潮。至於買福墱、壽燈善信認為積德積福而爭先恐後。各會館酬神戲一直延至正月二十日才總結。

  自從國家經濟改革開放後,二十年來為保障人民的生命財產,政府把燒爆竹的習俗改為放花炮,雖然沒有爆竹的連天價響,但其他娛樂日益豐富。自從我國決定由農業社會趨向工業社會的過程中,一些現代人則喜歡藉春節期間到國外去旅行,舒暢一年中的勞碌,把民間俗例交由父母或親人去實現也就心安理得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劉為安散文集《堤岸今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