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火紋身後之再生

 

       二十世紀的最後一年,你和只曾經於1967(?)年見過一面的荷野,決定在芝加哥會面,在三十三年的闊別之後。

 

        1967年,你在當時南越首都西貢一家非常大的法國技術商業公司COTECO當秘書。那一天下午,他騎摩托車來,停在公司大門外。你從大玻璃窗邊的百葉簾縫看到他,出去和他聊了一會兒。至於為何會相約見面,如何相約,你又怎麼認出從未見過面的他,到底聊了些什麼,你已無法記得。

 

        在烽火連天的六○年代,南越華文文學卻正是發展得最為蓬勃的時候。一大群熱愛文藝的年輕人,不斷地努力創作,寫短文、散文、詩歌、短篇小說,盡情地嘗試不同的文體,不怕被編輯老爺「投籃」,不怕任何挫折,即使文筆技巧還生澀稚嫩,仍然毫不畏懼地一篇又一篇書寫自己的感受、感覺、感情、感想、感觸、感懷、感傷。 

 

        大多數的創作者都是從小就在華文學校讀書,多少都曾接觸過當時能買得到的文學、文藝作品。你是在唸小學時即喜歡寫「作文」,儘管學校是在離西貢七十五公里的南部小城,但校內圖書館卻存有不少三○年代作家的作品和香港出版的各類書籍。你小時最迷冰心、 丁玲、徐志摩、老舍、茅盾、巴金、魯迅、沈從文等人所寫的書,試著去了解其中與自己環境、社會、生活全異的內容風情。閱讀的同時也學習吸收寫作技巧,雖然年紀小,見識不多,但在校內的作文卻得到老師的稱讚並貼在壁報上加以獎勵。

 

        嘗試投稿大概都在初中、高中時期。那個年代不但華語學校特別多,華文報紙也是,對喜愛寫作的青少年來說,不怕沒有園地,怕的是不用功、不用心去學習、練習和耕耘。你們大概都先從小報紙開始,如《越華報》、《大夏日報》等。自己作品「面世 」次數多了之後,才試著向大報副刊投稿。在你們的心目中,六○年代的大報社有三家︰《遠東日報》、《亞洲日報》、《成功日報》,不但名氣大、門檻嚴、稿費也高些。自己寫的稿能刊登在這幾份日報的副刊,都會覺得「光榮」。

 

        年輕、初中、高中程度,沒有進過真正學習寫作的班級或學校,全靠自己摸索,經驗經歷不夠豐富,能讀到的書籍也全靠個人的背景、運氣和努力,因此早期出現的「詩」是很「嫩」的,比散文還要「散」,比白話更「白」,囉囉嗦嗦,冗長繁雜,清楚易懂,文藝腔又特重,是大部分作品的特色。

 

        1965年,堤岸(唐人區) 一、兩家書局出現了從台灣進來的書,讓你們興奮不已,尤其是新詩以一種完全異樣的面貌展現你們眼前,大家才曉得原來自己寫了幾年的詩其實都不怎麼「現代」。於是有一群寫詩者開始從閱讀、摸索、觀察、學習,再練習創作出與早期完全不同的詩出來。

 

        1966年,《十二人詩輯》的出版標誌了越華文學現代詩發展轉變的重要里程碑,是第一本在受到台灣「現代詩」影嚮之後摸索學習才出現的成果。十二人為︰尹玲、古弦、仲秋、李志成、我門、徐卓英、陳恆行、荷野、銀髮、餘弦、影子藥河;其中,尹玲是唯一的女性,其餘十一人均為男性。從這時候開始,邁向新方向、學習新技巧、追求新風貌的現代詩寫作成為一股熱潮,帶動一系列各詩社、文社的成立和詩刊、文刊的出版。例如:「濤聲文社」(趙忠中、陳國正、尹玲、黃烈友/友愛玲、顯輝等文友組成)創辦的《水之湄》和《湄風》,銀髮、仲秋、我門、藥河組成的「存在詩社」及其《像岩谷》和《空垣璧》,1973年荷野、秋夢、藍兮、藍斯、黎啟鏗、異軍等成立 的「風笛詩社 」,陳國正、施漢威的「思集文社」 ,更早期1962年元月徐卓英等文友籌組的「海韻文社 」等。在烽火中努力學習、寫作、組社、出版是最令人感動的。

 

        1975年南越易幟之後一切成零。你於1994年才再返回西貢。你從19947月第二次再回去時,扛了許多與現代詩有關的書籍,揹在身上,走下飛機的長梯,登上巴士,轉到所謂入境室,又爬上樓爬下樓,受盡海關的各種為難,才勉強帶入境。每年一次或兩次的返越,這種情況一直重複著上演,一直到2004年可以不必再爬飛機樓梯上巴士才稍為好些。你希望文友詩友們能多利用你辛辛苦苦扛回去的書,吸收新的知識、學問,對他們了解外界現代詩現況和寫作方面,應該有所幫助。然而,他們曾有很長一段時間沒有園地可以發表:19906月之後唯一官辦華文報刊《解放日報》不定期的半頁版面,陳國正等文友苦辦的《越華文學藝術》,是老、中、青三代發表或學習的地方;當然,其中所受到的限制,可想而知。

 

        199312月南越詩友艱辛地出版《越華現代詩鈔》,一直要到20067月才再出版第二本越華現代詩專集《西貢河上的詩葉》,苦等了十三年才有的一個成果,已經進入二十一世紀才能實現的願望。

 

        20008月,你在加拿大西岸、東岸繞了一大圈之後,飛往芝加哥與昔日詩友荷野見面。短短的兩、三天時間,你居然有本事說動他在斷絕了多少年之後重新執筆創作,重燃對詩的熱愛,重振「風笛」美聲。你扛了六、七十公斤的行李,其中一大半是他希望能有的現代詩相關書籍,跟隨著你環遊加拿大,往返多少個城市、機場、飛機之間。他、藍兮、徐卓英,再回到繆思身邊,是最令人高興的事。荷野也熱心地在網路上為大家發表、聯絡。

 

        此外,《東南亞詩刊》於200612月創刊,現代詩作者有印尼、汶萊、泰國、馬來西亞、新加波、菲律賓等國的詩人之外,越南也有十一位老、中、青三代,且女性、男性都踴躍參與發表的作者。陳國正在《西貢河上的詩葉》的<寫在編後>稱讚︰「新生代的茁壯,改變了對現代詩的認可,朝氣蓬勃  他們都有文學自覺的精神」,正說明今日越華現代詩是老、中二代努力不懈,青少一代用心學習。同時發表的園地多樣、多元,除各地詩刊之外,網路上的天地更寬廣。在不久的未來,你相信,南越華文現代詩將會有令人驚喜的嶄新局面和可賀成績。

 

                                                                                        2007.11

 

作者註︰

「戰火紋身」是尹玲<巴比倫淒迷的星空下>一詩中的詩句,寫於199137日,刊於19914月《藍星詩刊》第27期,有許多人用了這四個字作為文章篇名或書名,有人註明出處有人卻不。不註明者即侵犯他人智慧財產權。

 

莫渝按︰

尹玲此文,以「你」行文,你=(作者自述),這樣「類回憶錄」的書寫方式,是她習慣且特殊的筆調。前一段時間,於《自由時報自由副刊》出現,以 「何處某處」為欄名,從2007924()起,每週乙篇,共六篇。此文,可歸入同系列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