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utt_1
butt_2
butt_3
butt_4

 

  

秉燭夜行平天下

 

 

 

常用腦 可防老

    晉平公勸人老勿忘學說:<幼兒學者,如日出之光,老而學者,如秉燭夜行,猶賢乎瞑目而無見者也>

    近代人類知識、營養、醫藥、衛生等不斷地增長進步,人類的壽命也逐漸延長。近年來各先進國家,興起成立的老年大學,如雨後春筍。最近聯合國統計報導:五十年後,老齡人口將超過十五歲以下的少年兒童人口。老齡人口,將是人類未來面臨的一個社會問題。

    兩千多年前,孔子提倡尊老愛幼,[論語]云:<老者安之,少者懷之>。並在[孔子家語]中斥責遺棄老人的行為說:<棄老取幼,家之不祥>。此種<上敬老,則下益孝>尊老愛幼的優良傳統,可說是世界上最早提出的老年社會學問題。

    孟子繼承孔子的尊老愛幼說,加以發揚,提出<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並在孔子的<發憤忘食,樂以忘憂,不知老之將至>的老年學習精神,加以詮述:<耳目之官不思則蔽><心之官則思,思則得之,不思則不得也>[孟子‧告子],主張積極思維用腦。

    而管仲提出<老則長慮>的觀點,認為<老不長慮,困乃遫竭>。是說如因年老而不經常動腦子思考問題,就會很快的變得呆頓,甚至促成衰老。管仲這一觀點,現代醫學證實,大腦細胞經常處於停頓狀態,會促成退化而提早衰老。

    南北朝時的顏之推,著有[顏氏家訓]。繼管仲<老則長慮>之說,主張學習<至老而不倦>。人到老年,為了<利世>,應<修身求進><生不可不惜,不可苟惜>,並提倡<猶當晚學>等。清代曹慈山養生學家,也主張<學不因老而廢>。歷代大學問家和養生學家皆主張老年不廢學習,現代科學也證實,<常用腦,可防老>

    其實有心學習,生活環境身邊隨處皆可學,整個社會就是一所大學。老年退休之後,面臨往後餘生一片空白,卻也擁有完全屬於自己的整個時空,可說是自己所能自由揮灑、馳騁、逐鹿的中原。而這一片餘生空白的中原,就看個別老人,如何揮毫撥彩,令生命的餘暉化為一道彩虹。

    學習讀書並不一定要進入大學,須依個別的行業、程度、興趣、體能、環境、錢財等因素,專心一志學一門學問或技藝,甚至可以自學,請看小學五年級,報館排字工人,到大學教授,國學大師的王雲五。無論書法、繪畫、詩歌、散文、小說、工科、商科、法科、醫科、園藝、農業、木匠、家電、電腦、教育、水電等,行行狀元,行行皆可學,只要自己高興,有何不可?有目不識丁的老人,每日接送孫輩上下學,何不乾脆也入學,完成小學畢業,多光彩!學海無涯,只要有心,學不分先後老幼。君不見孔子五十而學[]。曾子七十乃學,名聞天下。荀子五十始來游學,猶為碩儒。公孫宏四十餘歲方讀[春秋]等等。

    先進國家在鼓吹經濟全球化的當兒,只想到科技、產品和利潤,有誰會想到低度開發地區,一天不到一美元的工資,要幹多少年的活,才能買到一個手機?也忽略一項老年光榮的<剩餘價值>之寶貴資產,可助益年老養生,又可幫助同一地球村的貧苦人類。

    每一個先進國家的退休老人,有一份安渡晚年的優厚退休金。耗在高級公寓,渡過生命的黃昏歲月,不如走出去,海闊天寬,一方面可享受旅遊增廣見聞,另一方面可動腦助人,闖出生命另一片天,何樂而不為?

    先進國家或聯合國,應設立<剩餘價值>基金會,鼓勵動員退休的知識份子,到低度開發地區,旅遊也好,講學也好,盡可能教導幫助那兒需要幫助的苦命人。幫助他們如何站起來,開創自己的生活,好過接受施捨的救濟品。發揮老年光榮的<剩餘價值>,不做社會問題的累贅者。

    現代科技、醫藥、細胞基因工程不斷的研究開發,未來人類壽命,活到彭祖八百歲高齡,已不是傳說中的趣聞。到那時,老齡人口佔全球人口的多數,江湖已是老年人的天下。當老年人統一天下之後,世界再也沒有貪污、腐敗、賄賂、詐欺、拐騙、盜劫、弱肉強食、勾心鬥角、政爭、殺戮、戰爭......天下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和平安樂,一片讀書聲。秉燭夜行平天下,豈非乃儒家之大同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