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
在時代遞嬗中華人習俗
堤岸華人的生活習俗都與傳統有關。每年舊曆新年的頭幾天,爆竹響連天,家家戶戶慶祝,四出向親朋拜年賀歲,隨街獅鼓鼕鼕,龍獅到處呈祥。正月十五是元宵節(上元節也叫燈節)。各會館都有搭棚演神功戲,來酬謝四方神明保佑地方一年中風調雨順、國泰民安,也藉此舉辦投燈造福運動,將所得收入撥作社會公益用款。清明節是介乎二三月間,是慎終追遠的表現。三月二十三是媽祖誕(天后誕),感謝她沿海救護船民的恩惠。五月五端午節(屈大夫投水殉國日子)。七月七日,有關牛郎織女故事和七月十四日盂蘭節(越南的報孝節)。八月十五是中秋節、九月九重陽節(避難節)
、和年底送灶等。時至今日,在這些大節日、紀念日中,有大半是與京族同胞普天同慶的。因為兩民族的文化修養、傳統習俗大部份相同。至於衣、食、住、行,堤岸華人已逐步融入現實社會的生活中,與京族的同胞沒有多大的分別。
記得五十年代以前,華人男女都喜歡華化衣著。男人穿布紐唐裝衣、寬襠褲,色素以黑為主,其他淺色或有柳條的布料是作禮服用的;有錢人家還穿上有鮮花或大花的綢料,以顯示社會階級之不同,婦女則穿黑色或黑花的大襟衫褲,只有一些比較進步的婦女才穿著有花紋或有色素的新裝。當時男女界在日常生活中還是穿木屐為多。布鞋、皮鞋只有在應酬上才啟用。後來隨時代改變,男人開始穿大領、企領恤衫西褲,婦女也漸漸用上寬裙,衫裙或色裙。至於青少年學生都以白衣藍褲藍裙為制服,腳穿運動鞋或涼鞋,這就是早年堤岸華人的衣著風尚。
1960年,一些外資大公司在西貢郊外的守德、邊和、平政、福門、光中成立紡織廠、食品公司、化工廠,徵用堤岸各華校畢業出來的中學生,參加操作、管理。這些新潮的男女工人,職員,開始受到香港、台灣和西方各影星衣著的影響,也通過當時各大工廠外國技師的鼓勵,工人的衣著開始隨潮流更新。當牛仔褲、波恤成為各大工廠的制服時,這些新潮工人在工餘的交際上,也開始注意到髮型與時裝而不斷更替,祈追上時代潮流。
堤岸華人青年男女雖然開始匯入新社會潮流,但洗不脫華人子弟的本質與風格,無論在任何場所,一個照應就會被人認出是華人。因為在這個年代,京族同胞無論是男女老幼,衣著時尚還是以三婆裝為主,婦人頭上都打一個髻子,戴著那帽;年輕女人或女學生都喜歡垂長髮,穿白色或淺色長衣。惟有男青年學生,除了各村社有個別的造型外,大部份已經和華人青年無異,只分別在語言上而已。
1975年解放南方,南北統一,經三十年社會主義改造,二十年國門開放,經濟改革,華人也獲政府歸納為五十四個民族共同體之一,無論在教育、家庭生活、社會交際、嗜好與京族同胞已經融成一體。今日在學校、在公路上、在交際會場上,已經很難分辨出誰是華人誰是京人。只有造訪他們的家庭才找出一些端兒。一班華人家庭大門前有安裝天官神台、門角有門口土地神位、廳內祖堂上有姓氏祖先的靈牌,家人或親友習慣以華語交談等,但有時這些端兒也不存在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劉為安散文集《堤岸今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