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節儉立業

 

  古人說大富為商、小富為儉。節儉是歷代華人的美德。大家都知道早期華人在家鄉因為生活艱苦,日不保夕。又遇連年戰禍兵亂。不想坐以待斃,為了家鄉的米缸,惟有奔赴他鄉求食。希望找到一處可容身,解決生活。萬一幸運,收入好也可匯錢回家鄉幫補柴米。一些壯丁少年開始背鄉別井。因此,有人拋身怒海、有人棄屍異鄉。一些幸運的人,幾經顛沛流離才到達第二國安居。

  華人生性克苦不奢侈,在日常生活中只求衣能蔽體、食能充饑、住可避風雨、行只求足下有勁,就心滿意足了。所以早期華人到了第二國定居後,就夜以繼日地勞動,每天省食省用。將微薄的酬金儲蓄下來,備作防身之用。

  華人就這樣地生活,積年累月地勞動,不斷地節儉積蓄。數十年後,人人都有了一筆可觀的錢財,有的要匯回家鄉去買田置地,有的則在居留地成家立業投資經營,由小買賣做起,就這樣一代代地相繼相承下去。

  由於經營得法、又勤奮,加之節儉積蓄,一些人由小富成了大富。但他們做了老板後,仍然儉用節食、沉醉於工作,食睡不準時。食飯的時候往往會比別人遲一二小時;午夜人人入了夢鄉,他們還在絞腦汁怎樣去應付明早的工作。有時抱病在身也要勉強漏夜應酬。他們致富沒有竅門,他們的財富是靠血汗與勞力的積累;智慧和耐力配合的成果。他們有凡人所沒有的忍耐力與奮鬥精神!

  我們不妨揭開時光的隧道走回從前,自十九世紀末,堤岸成功的華人郭通合、郭琰,到二十世紀初的味精王、谷米王、鋼鐵王、癈料王、機器王、紙王,那一個不是出身寒微的呢?他們有的做過酒肆的小二、店餔的雜工、地攤販子、舞女跟班。他們都有過食不飽、睡不足,受人白眼的時候。他們都憑著非常的勁力,在任何環境下都勇敢地面對現實、極力奮鬥。時來運轉(該說是奮鬥的補 償),一個個地衝出雲霾展望陽光路,洗脫昔日的寒酸,仰首闊步地邁前,開創自己的事業。華人除了節儉勤勞外,他們最珍貴的一面,是大多數人都喜歡參加社會福利工作和慈善事業,作為回饋社會的義務,故才有學校與醫院之設立。

  這是上世紀華人的奮鬥史與風範。這些華人前輩成功不是僥倖,而是一血一汗地凝聚才有的事業和財富。所以他們懂得珍惜,也教導子孫們知道珍惜。

  節食儉用但不吝嗇、好助人,是越南華人家庭的傳統習性、一種美德,是值得珍重與延承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劉為安散文集《堤岸今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