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一)福建樂劇社的黃金年代

 

  由於業務帶動,自當年森銳、陳政照新舊汽車、機械行業、朱文安市工藝機械行業和孔子銅鐵市場的貿易關係,到二十世紀末籌組潁川華文中心的悠長時代過程中,我與閩裔同胞交誼了半世紀。通過銷售工藝設備和文化交流投下深厚的感情,也增進了彼此的暸解與尊敬。

  約在六十年代開始認識閩裔同胞的傳統藝術,是透過一班學友每年在二府廟上演歌仔戲的時候,要我去捧場而種下了緣,但我對福建歌劇的認識還是很膚淺,只靠學生時代模糊的記憶和綜合一些聽聞外,一直沒有史料證實。恐誤及讀者聽聞,經再三與友儕研商,大多意見要我直訪掌握到閩裔藝術的前輩人士。幸獲黃炳友兄義助,力荐洪奎老先生會晤。

  洪老先生古道熱腸,原來我們之間早也認識。為了珍重彼此交情,我們就在擺彩街一家食檔座上,收集洪先生提供了具歷史性的福建傳統藝術發展的過程。

  據云在三十年代初,堤岸閩裔同胞早有業餘京劇組織,每年正月十五元宵節與八月十五中秋節在二府廟演出酬神戲劇。到了一九三九年成立南樂古樂社,專演福建劇。一九四二年又有中華班藝社誕生,以演台灣戲(歌仔戲)為號召。不久南樂古樂社因環境解散,重組時改名為通俗聯誼藝社,亦以歌仔戲作戲本。由一九四五年起頭幾年間,閩裔同胞又增設聯友研究藝社,除演歌仔戲外又設立西樂組。同時期,聯僑研究藝社面世,著重歌仔戲也設有中西樂組。上述這些古樂社、研究社皆以民間故事、歌曲編導演出,風騷一時。

  二戰結束經濟穩定,一九五零年閩華古樂研究社、閩劇研究社同時期創立,並以古裝大戲演出;跟著又有閩聲閣古樂社、春風古樂研究社創立。這時勵志體育會也不甘寂寞,開辦了西樂歌舞演習班。這時期的樂社、劇社、除了每年的大節日中在二府廟、西貢鳳山寺和邊和鳳山寺輪流演出外,也時時應邀到下六省的迪石、朱篤、東川等地演出,藉酬神之便也可娛樂地方群眾。

  總的來說,堤岸閩裔同胞文化藝術由二戰前肇始至二戰結束後二十幾年間,可說是堤岸福建樂、劇界發展的黃金時代。

  一九七五年國土統一,通過制度改造,堤岸一般華人文化藝術團體因客觀環境而自我解散,閩裔同胞的樂劇團體也停止活動、不少藝人出國定居。到了一九八五年以後,國策開放,各語系的華人團體又重組音樂社、歌劇社。於是閩裔同胞的閩華、閩南(前身為南樂古社)、閩音,各樂社也重組東山再起。雖然經過一段時期招集人才,但未成風潮。由於人手缺乏,每次遇到喜慶出隊時,都要湊合三個單位的藝人才能演出。

  惟恐民族傳統藝術被埋沒,閩南古樂社年來組織古樂培訓班,物色繼承接班人,並訂於每週二、四、六日晚上在嘉富街會址,召集民族藝術同好,共同演習。藉以培養閩裔青少年對古樂的趣味。

通過半世紀持續地發展,證明閩裔同胞對民族文化藝術的持重,愛業敬業精神一直延承著,是值得表揚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劉為安散文集《堤岸今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