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包棺匠

 

  白鐵行有一門獨特的勞務,待遇奇高,但也不是一般人肯幹的工作,那是包棺。約在六十年代初,當時白鐵行遭到新興膠業的排擠,取代了大半的白鐵做的產品,而令這行業凋落、生意不景,又沒有別的捷徑。剛巧那段時間各地都有戰亂,意外死亡者不少。一些高官或有錢人的家庭,遇到喪事,而要等在外的親人回來奔喪拜祭或要遣送回家鄉埋葬在家庭的墓園時,都要留屍在棺中十天八天才埋葬。根據當時衛生局規定,屍體停留在一週內,要用鉛板做內棺以防腐氣外洩,不合衛生。故遇到這種場合,喪家必通過壽棺店邀請白鐵匠包做內棺勞務,待遇比一般酬勞高數倍。做這勞務的白鐵匠又被人稱之為包棺匠。

  包棺匠有一個三寸來闊的工具箱,裡面放著一把鐵剪,一個木槌、一把鉗子、一條鋼尺、一壺漒水、鍚條和一把燒焊用的火雞。操這種勞務的人,有時碰巧,一天要包上三四個棺木時,就要嚼著麵包東奔西跑,有時要到晚上才能回家。當初這種勞務許多白鐵匠都不肯做,後來經不起高收入的招引,也就有人樂意操上這種勞務了。

  包棺匠家中隨時都準備好幾張1x5的鉛板,把它捲好,遇到有需求時就可以立即行動。把鉛板紥在機車尾,抽起工作箱就往喪戶的地址出發。到了目的地,包棺匠首先把木棺內的高闊長度取準後,將鉛板舖開進行分裁工作,最後把它變成一座鉛棺放在木棺內。入殮時間一到,忤怍人員做好入殮工作,包棺匠立即把鉛蓋封上。跟著才由忤怍人員把木棺蓋釘好,衛生司見証,就是工作完成。

  操這種勞務的難處是萬一入殮不慎、墊屍的材料不夠,或其他原因至令屍體三五天後澎漲,腐氣在棺內鼓起鉛棺,把釘好的木棺蓋也掀起了。遇到這種場合,不得要通過有關各方的同意,才由包棺匠在本棺角鑽開了一個缺口直通鉛棺,讓腐氣散了出來,這時嗅氣會瀰漫了整個會場,喪家戚友也要退避三舍,為了尊重環境衛生,喪事惟有盡早出葬了事。

  這種勞務一直延長了十多年,幾乎成了通例。所幸到了1975年,南方解放,全國統一。和平後人人提高衛生、環保意識。政權與人民都遵從節約的國策。現在有喪事的家庭,都在三五天內辦好拜祭引葬了事,恢復日常生活。

  至於一些外國有親人的喪戶,除非有某種因素要留棺多些時日,等親人回來處理,才會找上包棺這種勞務。否則一切也從簡、順其自然。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劉為安散文集《堤岸今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