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半世紀前的人力車

 

  上世紀五十年代(1950年)前,堤岸市區交通工具非常簡陋。除了水兵街(現為陳興大道)有電線巴士由堤岸直通西貢白騰海旁外,其他各線的交通則非靠牛車或馬車代步不可。然當時一些腳跟好的市民,五、七公里的路程,步行也不見其煩。所以交通工具在這個階段,人民的潛識中是不關重要的,有條件坐車坐船、沒有條件步行也回到家。沒有克求。

  人力車就是當時在市內最活躍的交通工具,在街角或樹蔭下都可找到一部空車子在守候客人的照顧。

  人力車構造輕便,主要是一個可容人坐的車廂和兩頭裝著輪子的橫軸。車廂安裝在橫軸上後,再將經加工完善後的兩條二米多長的五分方木條,把仍保留方形的一端,雙雙地安裝在車廂兩旁。露出米多長圓滑的另一端是人力車的把手。這是拉動整部車的主力,故多數是用上好的木材製成的,以保証其安全度。

  客人來的時候,車夫站在把手的中間,兩手按住車幹,讓客人坐上車廂的時候,才承起把手,平衡地糾正高度,便拖著車子一步步地向前跑,後面的車廂和坐客也跟在車夫的跑速,滾滾前塵。這時車廂上的客人,可以輕鬆地瀏覽四週的市客。在熙熙人來人往的市區,大有帝皇之尊。

  午間,人力車夫往往會找一處蔭涼的地方,將車子的把手斜斜地靠向路面,自己坐上車廂,把頭上的那帽拉下,遮住半邊臉,就這樣地呼呼睡在疲勞中。有客來了,只要輕手敲敲車廂,車夫會立即醒過來,把帽子糾正,雙手在眼角處各一抹,就精神十足地回到把手處。回首見客人已經坐好,就順勢將把手承起,押上腰際,兩腳開始移動,越跑越快...。

  這些年代,人力車夫無異是苦力,碼頭上的苦力有週率、有時間性,而人力車夫為家中的柴米油鹽而晝夜賣力、揮盡汗水;為迎合客人的要求,赤著腳地跑盡大街小巷,冒著陽光、淋著雨水在所不惜。只見那帽底下總蓋不了那張黝黑無肉的臉和衭管下那雙乾癟如竹的腿,倒令人起了惻忍之心。可見當時一些官太、貴婦和高鼻子的客人,倒喜歡坐在車廂後面,看著前面的人馿在奔馳,拖著他們過街過巷,好不爽快!

  到了1954年,開始有三輪腳踏車面世,人力車才逐漸地淘汰。,到了1956年,市面又有超級的三輪機車出現。三輪機車的車廂可容二人同坐,運行又快捷,很快就佔上交通的優勢。不但在市內活躍,也取代了部份馬車的專程,送客直達各鄉。堤岸交通工具正進入革新的時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劉為安散文集《堤岸今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