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三)孔明井

  

    閒談中,有朋友問我,“你知道‘孔明井’的來歷嗎?”,腦海中立即現出一個個古老的水井。井口有大有小,直徑約在一米二至一米五之間。有的深度三五米才見水,有的垂手可到。橫跨井口是一個纜繩架,正中垂著個水桶蕩在水面,只要轉動纜架,滿滿的一桶水就隨著升上井口,順手一抓就可以把現成的水桶提出井口,隨意應用。井口四週有的舖上石板、有的塗上水泥。在沒有自來水設備之前,井水與民生息息相關,每天食喝洗滌的生活用水都是從井中打來的。井內水源不息,常年累月,水由水眼中冒出,養活了代代人。

  上世紀五十年代前,堤岸區還有一些地方靠井水來生活的,在井旁也產生了很多逸事,正如文前所提的“孔明井”的確聽聞了很久,但一直沒有深入研究,經朋人問起,便向老堤岸的朋友們探索,才知道傳說中的“孔明井”確有其事,大都集中在“古都市”內成品字形分開。第一個是現為堤岸食街,前記者公會右斜對面,舊佛山酒家一帶居民區,第二個在現大羅天酒樓街區;第三個在陳興大道尾段,楊子江街左邊的一個長巷內。

  通過證實三個“孔明井”所在地,腦海中迅速記起當年學生時代,確實在食街一帶見過一口大井,高及臍、呈銅綠色,四週平舖約三平方米的空地,民眾在井邊輪流打水,有人在井旁洗滌,但幾十年了,記憶有沒有偏差,就要靠研究堤岸史家去證實了。

  井的地點找到了,可惜在都市化後給填平了,除個人稀有的記憶,一切都入了歷史的扉頁。但“孔明”二字怎來的呢?三國時代距今一千七百多年,堤岸與西貢立埠只三百多年,當然不是孔明挖的井,而當年孔明七擒孟獲的歷史檔案則在雲南大涼山一帶。孔明不會到堤岸來。一千四百多年的距離,是年代的距離、歷史的距離;而不是山水相涉的距離。山水相涉的距離,以今日飛機飛行的速度,世界早就成了地球村。山水相涉的距離越來越短、歷史的距離越來越遠,是不能夠隨意裁剪的。歷史只可深入研究、尋找考據,是不能夠憑空設想的,所以我們可以肯定孔明不會在一千七百多年前就在堤岸挖了三個水井,更不會在一千四百多年後等堤岸開埠時到來開掘。何況孔明輔佐劉備二十七年中東征西伐,五十四歲就逝世了,何來空閒跑到越南來開掘幾口水井?這只不過是人間以訛傳訛罷了!

  據我個人的考證,認為“孔明井”是一類井的造形,是三國時代孔明帶兵東征西伐時,每到一個地方要養兵立營時,當然要挖井取水來生活,於是孔明定下一個水井的模式,每到一個新地方都照這個模式來開掘水井。後來這種模式流傳入民間,於是有“孔明井”之稱號。堤岸“孔明井”之來由,不外也是根據這種推理,才比較附合邏輯。我想,堤岸“孔明井”之說可以公諸於世人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劉為安散文集《堤岸今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