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四)富平寨

 

 看到“富平寨”三個字,也許我們會觸上歷史錯覺,以為是水滸英雄好漢聚居的山寨。卻不,它是在十一郡邊緣貉龍君街中段、華人聚居眾多的一個區域。這是一九五四年北方華人同胞移居堤岸的一個大本營。舊堤岸人稱之為“海防人居民區”或“儂族人的居民區”。

  富平寨入口處是一座木製的三關門牌樓,頂正中鑲著“富平寨”三個大字。過了三關門行約二百米,正面是一座大教堂,左右各一小徑,小徑內有巷有弄,棋盤式的三級低矮小屋,雜貨店、小市集參雜其間。居民多是原籍高平、諒山、南定、海防、和芒街等地方的華人。

  富平寨居民純樸豪情,到南方定居初期,因為人地生疏,所以居民間情結真摯。部份居民都能操小手工業和做小買賣來過活。小手工業中蒸酒、紡紗、織毛巾、結繩最內行;其他紥燈籠、做木具、鋁具也是富平寨相當享譽的手藝。做小買賣最少本錢的是賣鬆糕,這是貧戶唯一維持生活的本能,其他炸油條、油餅、賣豆腐花、豆蒸水來找活的人也不少。一些有條件的開食物檔、平民飯店、冰室不一。此外,富平寨居民閒來也喜歡飼養一些家禽家畜,有時有節應應市場,人人勞動、家家勞動,成了一種模範風尚。

  每次到富平寨去找朋友或探親,我們常迷失在那些低矮相連、看似棋盤的村莊中。這裡除了震耳欲聾的紡織機聲就是那些飼養家禽的叫聲、飛撲聲。有時豬糞味隨風送到,令人掩鼻而過。

  富平寨的華人子弟好學也喜愛傳統性的工作。每天除了跑到歐姬街的中庸學校、或比較遠的勞動子弟學校和禮文學校去求知識外。閒來在家,他、她們都喜愛分擔家庭中瑣碎的工作,如幫助家人紡紗、飼養家畜、家禽、打繩索等。

  隨著南方經濟發展,各省移民湧入定居,西堤增設了一些新郡縣。富平寨仍然是十一郡轄下管理地區、居民生活日漸安定、各行各業發展迅速。富平寨有知識的年輕一輩都先後匯入了堤岸主流社會。一些新興的手工業、商業貿易都上了手,帶動了居民的生活也富裕了起來。賣鬆糕的沒有了、賣油條的少了,肩挑小販也絕跡。民宅、舖宇、道路也在不斷的晉級中。

  語云:十年人事幾番新,富平寨歷經了數十年,在社會變幻,人事更替中已經不是當年純粹的“海防人”、“儂族人”的大本營了,它在時代的衝擊下早就綜合了京、華族的新生代,他們共同生活、共同建設經濟,如水乳交融地生活在一起。

1985年,國家改革開放,大力發展經濟,富平寨出現了不少小手工業廠房。塑膠工業、紡織工業、漂染工業發展迅速。跟著人造皮工業、造鞋副料工業興起。

貉龍君大道規模性地開通了,現代化的高樓大廈在道旁一座座地建起來,富平寨的三關門早就拆去了。入富平寨的通道瘦小得可憐。過路者不經意,可真不知道富平寨在何處。風騷時代的富平寨已經走進歷史的扉頁。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劉為安散文集《堤岸今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