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華校知多少

 

  華人先民自移居越南後,因為生活習俗與語言的溝通造成很大的阻力。為了方便生活與人事上的交往,華人往往聚居一處,以同舟共濟的團結互助精神來生活。

  歷百年來華人生活在殖民社會中,一直被認同為客住身份,有義務但沒有權力。當時華人要匯入地方社會,在文化與語言上也遇到不少因難。華人子弟的教育一直被擱之門外。為了保存民族傳統文化,讓華人子弟有機會受教育;華人先民惟有自發性地設立學堂、私塾,教導子弟學習文化,讓民族薪火不致失傳。

  猶憶上世紀五十年代間,為彌補地方教育之不及,也為方便華人子弟學習本族文化,各省市的華校開始發展。堤岸五幫公校由小學增設初中、高中課程。穗城、義安、福建三大學府擁有學額約三千至七千之間,其他崇正、海南的學額也每年頻增。至於五幫外的高學府有中法中學、知用中學、國民中學、遠東中學、英德中學、嶺南中學都是赫赫有名堂的。

  接近六十年代間,通過人民生活安定,經濟發展正常,對外文化交流順暢,堤岸華人子弟的求知慾提升,各省到來升學日漸增加。舊有的華校容納不下,形成一些新華校又如雨後春筍地開辦。在堤岸週邊和內城,幢幢新華校參加招生。著名的高學府有阮志清街的啟智中學、林威廉中學,阮知芳街六岔路鳴遠中學,阮豸街太平洋中學、李常杰街的廣雅中學和平東街洗馬橋腳的誠志中學。普通中有嘉富街的新會學校、阮氏細街的花縣學校,阮志清街的啟秀學校、和平市的榮光中學和振中中學。

  至於小學有私塾性的華校有平西街200號由陳自立做校長的福民學校、由洪金樹為校長的集友學校。嘉富街由林世朝做校長的化南學校、擺彩街的大同學校、惠僑學校。平仙街的惠民學校、朱文安的潁川學校、陳文喬街的培英學校、梁如學街的暨南學校(中醫站現址)、中山學校(鑽石酒樓現址)、阮豸街的坤德小學、趙光復街的中山小學、吳權街的廣順學校(現殘疾學校)、傘佗街與森芝街段的南海學校,第十一郡和好街頭的四維小學、鳴鳳街的禮文小學和蔡番街的啟文小學。其他還有歐姬街的中庸學校、和平路的勞動子弟學校、和阮橫德街的商店子弟學校(陳富街渙村大酒店附近)。同時期阮豸街又開了鶴山和文源兩校。

  雖然當時統計華校由私塾到正規的中小學校舍有三十多家,但仍然供不應求。到了七十年代初期,堤岸穗城會館在十一郡羅笑街建了一座福興小學(現為貉龍君小學)、義安會館也在後江街(羅笑區前段)建起義安分校(現為後江中學)。這時候在第五郡安東市附近的楊來街也及時開辦了一家致知大學。該說由五十年代到七十年代中期,是堤岸華校發展最蓬勃時期。

  1975年國土統一,全國文化教育統由國家的文化部和教育部管理。堤岸大部份有規模的華校皆由國家管理,並列入正規教程,一些不合師範環境的學校都被解散,由其他機構接收。華文教育暫時停頓下來。

  到了1985年,在改革開放的旗幟下,通過民族政策,華人獲承認為越南五十四個民族共同體中的成員,站在保有與發展各民族文學藝術立場,華人在政府的鼓勵下,重新推動華文教育。由1990年到新世紀接替的整整十年問,華人同胞又鼓起創辦華文中心的熱潮,堤岸區一開始就有了十三家。

  踏入二十一世紀初頁,新時代潮流滾滾,英文市場如龍捲風地蓋過一切,2002 年只在堤岸區越美英專就有了好幾家,跟著南美、北美、歐洲、澳洲、加拿大、星加坡英專都上場了。各華文中心受到無可防御的沖擊,學額逐步削減。不久訊息學校也開辦越來越多了,為趨向時代潮流,也為本身利益,大半華校的專修生都轉向學英文、學訊息。

  雖然今天世界上華文熱正漫延利到各洲陸,高鼻子,黑皮膚的人都要專修華文。惟越南,華文一時遇到時代潮流的阻滯而緩慢下來。華教若不及時自我更新,提高教學趣味,則難以找回昔日的風騷。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劉為安散文集《堤岸今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