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堤岸詩話

 

  堤岸華人深愛中原文化根深蒂固,雖然移居海外數代,仍然保存祖先的生活習俗,在勞動之餘,為了豐富生活增加逸趣,男女老幼都有他們喜愛的活動。女人在管理家務之外也喜歡唱唱民歌、觀劇、給孩子們講故事;男人在勞動生產之餘也參加了一些民間的活動。年輕人參加各類田徑、体育、体操運動,一些比較清逸和上年紀的人則喜歡佈棋、練字、唱曲也是一樂。

  至於吟詩誦詞是千百年來民間口吟藝術,唐詩三百首,婦孺皆可隨口吟出一二句來;它幾乎連帶了華人的生活,早成為風氣。於是各行各業中也有人在自己的生活感觸中順口成詩。雖然有時不一定要對準平仄,但也鏗鏘有聲,打破了生活的沉寂與苦悶。

  華人自啟蒙後上小學就開始與唐詩有接觸了,故男女老幼或多或少,腦海中都存有詩的根源、詩的文化。通過寫詩的人渲染,詩能代代相承、各出風騷。堤岸華人詩壇隨生活環境而浮沉延承了多世紀。二大戰結束不久,經濟恢復正常,華人的生活提高,到了六十年代初堤岸詩壇開始蓬勃,一般青少年因受現代文學的影響,多數喜歡寫現代詩,唯各校的老師、報館的老編和一些學術界的耆宿,則開始吟哦律詩,在當時各華文報上時見唱酬題贈詩句,自成一種風氣,也提高了愛詩者的雅趣。

  堤岸律詩開始蓬勃在六十年代整整十年間,培養了不少新的詩客,猶記當時在各華文報詩壇上展現豪風者有周益伯、陳掌諤、陳荊鴻、張祖澤、李祥梧、李祥侗、重光翁、魯叔、趙大鈍、吹竽老叟、西湖逸叟、杜豪宣、老圃、前人、杏人、黎漢魂、陳伯勉、馮若炎、符采彪、韓豪、鄧超文、鄧超武、陳錦棠、黃士權、歐陽榮、馮鳳英等可算是一時豪人雅士。堤岸詩壇步上高峰的時候,湊巧壽星公煉奶公司負責人蔡念恩由港蒞越工作,也時時參加堤岸詩友唱酬。後來香港女史張紉詩也遊堤城,因與蔡翁稔深,故也參加了堤岸詩壇唱酬陣容,鼓起律詩詩壇的高潮。後來蔡張相愛、共結連理,成為當年詩壇佳話。

律詩在任何年代、任何環境中,都隨著華人的生活而滋生、世代流傳。自國土統一的頭十年,因為百癈待興、各為生活而奔波,沒有人想到設壇吟哦逸趣,但當時一些愛好律詩的朋友,有的在勞動的時候,心血來潮,一二首律詩就誕生工廠的記事板上、在送貨車的賬簿上,在駕駛員的日記簿上。

自從華文西貢解放日報“湄風雅吟”出現後,愛寫律詩人有了園地,於是大家如在旱中遇雨,許多喜愛寫律詩的老、中、青詩客都回聚“湄風雅吟”,豪氣再揚。

約在幾年前喜愛寫律詩的詩客在市各民族文學藝術會的認同下以“湄江吟社”成立第一屆執委會,幾度春暖花開,如今己是第二屆執委任期,詩客們的作品已擴展到海外,參加國際律詩比賽數度獲獎,為堤岸律詩詩壇帶回風騷。“湄江吟社”成立迄今先後出版了二本詩詞集,作為對堤岸詩壇的禮獻,也充實了華人的藏書。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劉為安散文集《堤岸今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