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良地鳥聚

 

  華人有句諺語:“良禽擇木而棲”越南成語有云:“良地鳥聚”。越柬寮泰四國景緻相宜、四季如春。處處鳥語花香、生果滿園。地理生態優越,這是湄公河沿岸肥沃土地所賜。堤岸是與南方首府西貢相連,世稱“西堤”,是歷代人才薈萃的地方。堤岸是華人經濟文化的發源地,也是九龍江平原農林海產的大碼頭。

  堤岸原居民是阮友景開埠立邑時留下的部屬家眷和經商到來定居的中部、北部京族同胞;同時也是早期由中國入居的各語系華人和少數香港、澳門來回華人商旅的後裔。由於文字、信仰、習俗相近,越華同胞在百年的歷史長河中相處得相當融洽、情感深厚,像大家庭中的兄弟姐妹一般親切。

  上世紀五十年代前,堤岸人口疏落,居民多集中在古都市一帶。邊緣如跑馬場、富林、二天堂橋地區還是沼澤水鄉、樹膠林、跑馬場沒有賽馬的時候,只有棲鳥代替了人跡。由跑馬場到神甫陵(Laêng cha caû現統一醫院)是一望無際的樹膠園,富林則小橋流水、茅寮三五家,野椰叢生。彎彎的兩旁泥沼中是大眼魚和紅鉗螃蟹的天下。過了二天堂就是農村了,收割後淡黃的稻田在雲陽下舒展,幾隻水牛躺在泥潭中,瞄著綠草河邊戲水的鴨群。

  1945年抗法戰爭,各鄉鎮的同胞為逃避戰禍而奔向各大城市。華人同胞亦以“小亂居城”的觀點,不少人由各省携眷到堤岸來定居。1954年日內瓦協議,北方移民又大量湧向中部和南方各大城市。原海防、芒街、高平、涼山華人移居南方時,就有大半人數在堤岸入了戶籍。這時南方各省的華人子弟到堤岸來升學的中、大學生也頻頻增加,他們畢業後留下來工作或定居也不少。由這時起,堤岸的人口開始稠密了。

  為了解決住的問題,當時西貢政權獲得國際機構的援助,打通了邊緣空曠的土地,增設公寓、大建公務家眷宿舍。到了1960年,南方工業開始發展,堤岸區徵用不少人力。於是九龍江平原和中區各省的勞動力都集中到西堤來工作或謀生。這時也帶動了不少各省華人子弟到堤岸來工作,一時之間又把堤岸人口的稠密度增加了。1975年全國統一,北方的移民又一次大量地湧入南方各大城市,留在堤岸謀生的高幹家眷,又為堤岸增高了人口率。

  堤岸不但是南方一個經貿市集、中小企業的發源地,也是百年來,尤其是在抗法、抗美期間,是臥虎藏龍的地方、多少紅紗帳中的英雄、好漢在此活動,多少可歌可泣的愛國事跡在這片土地上發生。由早期抗法的陳佩姬烈士到抗美時期的陳開源、李景漢、韓海源烈士,他們都是堤岸的兒女,他們都有轟轟烈烈的為國捐驅的精神;還有許多華人學生,通過進步意識,為國家獨立自由,而祕密地參加抗暴救國運動,都留下了赫赫戰功。

堤岸不但是“良地鳥聚”,也是培養人傑的地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劉為安散文集《堤岸今昔》